•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小说阅读教学《中国科幻之路》第二章 中国科幻小说简史» 正文

《中国科幻之路》第二章 中国科幻小说简史

[01-18 18:01:27]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小说阅读教学   阅读:8499

概要:天津的迟书昌是当时那批科幻作者中出色的一位。拜一个文抄公所赐,98年5期的《科幻世界》上刊登了他写于五十年代的《起死回生的手杖》。全国各地读者纷纷来电或来信,揭发这一抄袭行为。揭发者多为二十岁左右的新一代科幻读者,说明优秀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可以跨越时间的障碍。迟书昌还写下过《大鲸牧场》、《割掉鼻子的大象》等优秀科幻作品。四川的童恩正是一位专业考古工作者,他经常从考古研究中发掘科幻题材。创作出了别具特色的作品。如《古庙奇人》、《雪山魔笛》、《石笋行》等。江苏的肖建亨是另一位有代表性的作者,创作有《布克的奇遇》等作品。六十年代初以后,由于政治环境趋紧,中国科幻小说的第一次高潮在没有什么内部问题的情况下无疾而终。这一次高潮中的作品有以下特点,第一是普遍充满朝气,这既是受当时蒸蒸日上的社会大环境感染,也是因为大家对科幻这样一种新文学样式抱着很大的探索兴趣。第二,当时的作者创作水平与读者的欣赏能力比较吻合,使科幻作品能够得到社会共鸣。郑文光的《从地球到火星》刊出以后,就曾在北京地区引起观测火星的热潮。当时社会上存在着追求科学知识的风气,而人们的知识水平普遍并不高,眼界也不宽,那

《中国科幻之路》第二章 中国科幻小说简史,标签:小说教学,http://www.wenxue9.com
  天津的迟书昌是当时那批科幻作者中出色的一位。拜一个文抄公所赐,98年5期的《科幻世界》上刊登了他写于五十年代的《起死回生的手杖》。全国各地读者纷纷来电或来信,揭发这一抄袭行为。揭发者多为二十岁左右的新一代科幻读者,说明优秀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可以跨越时间的障碍。迟书昌还写下过《大鲸牧场》、《割掉鼻子的大象》等优秀科幻作品。
  四川的童恩正是一位专业考古工作者,他经常从考古研究中发掘科幻题材。创作出了别具特色的作品。如《古庙奇人》、《雪山魔笛》、《石笋行》等。江苏的肖建亨是另一位有代表性的作者,创作有《布克的奇遇》等作品。
  六十年代初以后,由于政治环境趋紧,中国科幻小说的第一次高潮在没有什么内部问题的情况下无疾而终。
  这一次高潮中的作品有以下特点,第一是普遍充满朝气,这既是受当时蒸蒸日上的社会大环境感染,也是因为大家对科幻这样一种新文学样式抱着很大的探索兴趣。第二,当时的作者创作水平与读者的欣赏能力比较吻合,使科幻作品能够得到社会共鸣。郑文光的《从地球到火星》刊出以后,就曾在北京地区引起观测火星的热潮。当时社会上存在着追求科学知识的风气,而人们的知识水平普遍并不高,眼界也不宽,那种浅显的科幻作品符合大众的欣赏能力。
  第三,当时的科幻创作普遍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在创作上放不开手脚,以至于从今天的角度看,那时的科幻作品缺乏科幻艺术的重要特点——想像力。小说必须有矛盾冲突,安排矛盾冲突就要安排阴暗面。这在当时的普通文学中还好处理,美帝蒋匪都可以当作反面人物。而科幻作品经常要描写未来,在几十年后,这些阴影面还没有被斗倒斗垮么?共产主义还没有实现么?有这样的顾忌,许多科幻作品不得不去掉情节,写成科学技术参观记的形式。
  第四,极左影响在作品中也有表现。象《割掉鼻子的大象》、《共产主义畅想曲》等作品都是在大跃进背景下创作的,故事情节有浓厚的“放卫星”的色彩,体现着当时创作上的尴尬。值得一提的是,《共产主义畅想曲》的作者郑文光先生在晚年没有掩饰自己创作生涯中的瑕疵,在其七十寿辰的纪念文集中选入这篇作品,给后来者留下一份真实的历史记录。

三节 疯狂年代后的第二次高潮  第二章

  一九七六年春,在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的年月里,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的叶永烈发表了十年动乱后期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标志着中国科幻在大陆掀起第二次高潮。
  这次科幻高潮实际上就是上一次高潮的延续。不仅这次高潮中的主力作家仍是第一次高潮的那些位,甚至某些作品,如《珊瑚岛上的死光》、《小灵通漫游未来》等,都是在六十年代初就已经完稿的。只是由于时运不济,等待了漫长的十多年才得与读者见面。正因为如此,这次高潮几乎没有经过上升期,仅两三年就达到了顶峰。
  叶永烈算是第二次高潮中的“新人”。他也是一位科普作家,六十年代初参与编写了新中国影响最大的一套科普丛书《十万个为什么》。他的科幻代表作《小灵通漫游未来》写于一九六二年,文革时为躲避造反派的抄查,曾将这部手稿东存西藏,使之幸免于祸。一九七八年正式出版后风行一时,成为当时家长给子女必买的流行图书,并且成为新一代科幻迷的启蒙读物。十几年后作的一次科幻迷调查中,相当多的人承认该书是自己一生中读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叶永烈的科幻作品还有《金明、戈亮探案集》等作品。如今,叶永烈仍笔耕不缀,但已经不是科幻小说家,而是国内著名的传记文学作家。
  金涛也是此次浪潮中涌现出来的有代表性的作者。在郑文光等前辈的鼓励下,金涛推出了轰动一时的《月光岛》,并且与王逢振一同主编了当时颇有影响的科幻小说译文集《魔鬼三角与UFO》,及前苏联科幻小说集《在我消失的日子里》。在科幻小说的创作、编辑、评论、宣传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少贡献。
  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的郑文光在这次高潮中又创下了一个新纪录:1979年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该作品延续了《从地球到火星》的“事故加冒险”的故事框架。但场面更为宏大,人物更多,刻划上也更出色。当然,作品里的宇航距离也更远。
  童恩正的科幻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也创下了两个纪录:第一篇由文学界最高权威刊物《人民文学》发表的科幻小说,第一篇被改编成电影的科幻小说。这部作品还被改编成广播剧反复广播,大大扩展了科幻艺术的影响面。
  四川理工学院的刘兴诗是一位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第一次科幻大潮时,他就创作了《美梦公司的礼物》等少儿科幻作品。第二次大潮中,刘兴诗推出了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美洲来的哥伦布》。该作品与《珊瑚岛上的死光》并列为当时硬科幻与软科幻两个流派的代表作。该作品讲的是一位苏格兰青年为了证明四千年前印弟安人曾凭独木舟从美洲驶到欧洲,独自一人在无任何现代化设备可以籍凭的条件下,架独木舟横渡大西洋。这篇既无神秘事件,又无高新科技发明的小说能成为硬科幻的典范,实有其独到之处。因为它讲的虽然不是任何一种具体的科学技术,但却是层次更高的科学方法论问题——“判决性实验”的问题。而且,它还是一篇科学主题和社会主题结合得很好的作品。它讽刺了白人至上主义,因而在当时的殖民地香港引起轰动。
  在这次科幻大潮中,科幻作者们不断向科幻创作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终于产生了两部二十万字以上的长篇科幻小说。第一部是黑龙江作家程嘉梓创作的《古星图之谜》,讲的是中国科学家们探索外星人留下的文明遗物的故事。小说很好地反映了中国科技人员的生活风貌,是较少的科幻与现实结合较好的作品。
  另一部是北京的宋宜昌创作的《祸匣打开之后》。宋宜昌是位风格严谨的科普作家,该作品是那次科幻大潮中最近似于西方科幻小说标准的一部作品。其主要故事情节是:几十万年前一对寻找殖民地的外星人驾飞船来到地球,生命枯竭。死前留下十几个冷冻胚胎。二十三世纪时,一场地震触发了南极大陆冰盖下的外星人飞船,冷冻胚胎迅速发育成个体。开始操纵先进武器,发动毁灭人类文明的战争。世界各国团结起来投入抗战。最后在友好外星人的帮助下打败了侵略者。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小说阅读教学小说教学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小说阅读教学


上一篇:《中国科幻之路》第一章 世界科幻小说发展简史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