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小说阅读教学《中国科幻之路》第十四章 中国科幻的职业化建设» 正文

《中国科幻之路》第十四章 中国科幻的职业化建设

[01-18 18:01:57]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小说阅读教学   阅读:8852

概要: 第十四章 中国科幻的职业化建设回总目录第一节:职业化建设的意义第二节:科幻作家的专业素质第三节:阅读与积累第四节:科幻工作者的评定标准第五节:职业作者体制的建设第六节:建立全国性科幻推广中心一节 职业化建设的意义第十四章笔者长期从事科幻艺术的宣传工作,经常听到科幻迷们问这样的问题:中国科幻作品为什么与外国科幻作品有那样大的差距?解答这个问题可以从许多方面找原因,但根本原因只有一条,那就是中国科幻领域尚未建立起职业作者体制。我们是拿游击队与别人的正规军进行比较。 六十多年前,顾均正先生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集。如果顾先生能持续创作三十年,不断地积累经验,突破自我,或许也能成为与阿西莫夫比肩的一代大师。但时代并未给他这样的机会。中国科幻不断地产生一项又一项"第一":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文革后第一篇科幻小说,老舍先生十万字的《猫城记》出版四十年后,又有了新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的出版。乍看上去,每个"第一"都预示着一个令人振奋的新开始。其实,真正反映出的,只是中国科幻的发展进程一次又一次被打断,一次又一次地低水平重复,一

《中国科幻之路》第十四章 中国科幻的职业化建设,标签:小说教学,http://www.wenxue9.com

 

第十四章 中国科幻的职业化建设
  回总目录

第一节:职业化建设的意义
第二节:科幻作家的专业素质
第三节:阅读与积累
第四节:科幻工作者的评定标准
第五节:职业作者体制的建设
第六节:建立全国性科幻推广中心

一节 职业化建设的意义  第十四章


  笔者长期从事科幻艺术的宣传工作,经常听到科幻迷们问这样的问题:中国科幻作品为什么与外国科幻作品有那样大的差距?解答这个问题可以从许多方面找原因,但根本原因只有一条,那就是中国科幻领域尚未建立起职业作者体制。我们是拿游击队与别人的正规军进行比较。
  六十多年前,顾均正先生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集。如果顾先生能持续创作三十年,不断地积累经验,突破自我,或许也能成为与阿西莫夫比肩的一代大师。但时代并未给他这样的机会。中国科幻不断地产生一项又一项"第一":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文革后第一篇科幻小说,老舍先生十万字的《猫城记》出版四十年后,又有了新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的出版。乍看上去,每个"第一"都预示着一个令人振奋的新开始。其实,真正反映出的,只是中国科幻的发展进程一次又一次被打断,一次又一次地低水平重复,一次又一次地"冷启动"的悲哀。
  不断地外力"刹车",给中国科幻带来的最大恶果,就是我们没有形成一个能一门心思搞科幻的专业队伍。科幻作者们不仅只能是"高级票友",而且还要时时为自己的生计找出路。因为除了极个别作者外,创作科幻不足以维持生活,更谈不上积累和提高。老作者把这一点当成经验传授给年青作者:别在科幻一棵树上吊死,将来不允许发科幻你干什么去?编辑们大多也只能把在职权范围内发科幻作品当成对科幻的支持,或者当成一种刊物促销手段。大家没有时间钻研科幻这门学问。不少发过作品的"科幻作者",搞过"科幻专栏"的编辑,对科幻的接触和理解还不及科幻小说读得多的科幻迷,提到科幻史上的名家名作,只能"顾左右而言它"。中国科幻就是在这样一个沙地上开始搭建自己的蜗居。
  科幻艺术自诞生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身规律和专业性。业余创作无论在作品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无法保证。而最无法保证的,是作者因为无法靠写科幻为业,无法在连续创作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水平。八十年代早期的叶永烈、魏雅华,晚期的吴岩、姜云生,九十年代早期的何宏伟、孔斌等人,都因为忙于本业而在黄金年龄上淡出科幻创作。这样的现象实在太多,以致于科幻杂志的编辑们开会时常互相询问,某某某又有多少年没写科幻了?某某某不知又干什么去了?
  这种现状使得大陆科幻作品有典型的业余创作的痕迹:有优秀的创意和灵感,但就是难以把它们变成优秀的作品,总是欠缺丰满和完整。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为写一部好作品,费时最多的不是创作,而是创作前的资料积累和创作后的反复修改。业余作者缺乏的正是这两块时间。不少大陆科幻作品其实都可有再加工的价值,条件是作者获得必要的创作时间。
  也正是没有形成专业化体制,科幻创作无法吸引外界成熟的人才参与,处在一种人才净流失的状况。"我呼吁科学家们和文学家们支持科幻事业,依凭你们渊博的知识和生花妙笔,写出能引人入胜的高层次科幻作品,让孩子们读后能扩展胸襟。增加知识、识别善恶、热爱科学。"(潘家铮《大家都来关心科幻事业》)。这样的呼吁言辞恳切,但如果没有专业体制建设,类似的呼吁不可能起到什么作用。因为职业科学家和职业文人当然要对投入科幻创作考虑利弊得失,而目前的科幻界实在没有什么吸引他们的有利条件。
  科幻界里,也有一些人不赞成职业化写作,(或用在一些人眼里稍含贬意的词:商业化写作)。有的人把科幻创作的职业化与作协的官方作家体制混为一谈,认为那会大大束缚科幻作者的活力。而如果把商业作者体制作为科幻职业化的基础,又担心由此带来的功利和浮燥会使作者的水平下降,生产大量粗滥之作。当然,此类意见的提出,主要是因为目前年轻一代科幻作者多出自科幻迷队伍,过于看出激情和朝气蓬勃在科幻事业中的作用。其实,任何一种事业要想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靠得都不是激情和爱好,而是运作良好的体制。
  不要忘记,自凡尔纳起,西方科幻的大厦就是由卖文为生的人支撑的。举凡我们熟悉的世界级科幻大师,如阿西莫夫、海因来因、米切尔·克莱顿等,都是商业作者。总体来说,商业化写作的利远远大于弊,尤其是在中国科幻创作尚未成形的今天更是如此。它不仅可以解决科幻作者们自我提高的问题,而且科幻创作体制一旦形成,会吸引大量新手和纯文学界、通俗文学界人士加入,届时巨大的竞争压力也会促进而不是削弱科幻创作水平的提高。

二节 科幻作家的专业素质  第十四章


  尽管"科幻作者"尚未成为一个职业称号,但不乏有人讨论科幻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质。比如叶永烈的自述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除了广博的科学知识、丰富的想像力和扎实的写作基础,叶永烈认为:'一个科幻作家应该经历一些常人不曾经历的事情,这样,幻想才能更真实'1984年,他为了体验凡尔纳《气球上的五星期》的滋味,曾瞒着母亲乘坐了一回热气球。'半空中风力很大,气球也摇晃得厉害,而且脚下有一种虚浮的感觉,仿佛气球随时都会坠落下去,心都悬起来了。'下了气球,想想真有点后怕,回家又被母亲表责备了一顿,但叶永烈没后悔,'我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扳着手指向我们历数自己的'冒险史':在卫星发射中心穿过宇航服;下过潜水艇,和水兵们一起出海;乘坐过还在试制中的气垫船;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那种C46运输机,到苏式'米6'、'米8'直升机,到最豪华的波音客机都坐过。他还云过罗布泊。'不到沙漠,就不会知道;在那儿晚上赤着脚走一圈,就算是洗了脚。'"
  "叶永烈还认为,科幻作家应该跟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广泛交流。他采访过不少在冷僻领域孜孜以求的科学家,比如研究蚊子、跳蚤、虱子、苍蝇、蜻蜒等昆虫的专家,他们的研究成果都能激发科幻小说家的创作灵感。"(《叶永烈--小灵通的爸爸》原出处:《申江服务导报》)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小说阅读教学小说教学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小说阅读教学


上一篇:《中国科幻之路》 第十三章 非市场性的科幻推广工作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