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陈村备课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必修)» 正文

陈村备课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必修)

[10-18 21:02:44]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语文辅导大全   阅读:8929

概要: 这孩子想出来的理由是老师要自己专心读书。 还从人物的性格说,作者这时候没有伤心地落泪,不在心中怀恨。他甚至很为老师开脱,觉得渊博的人一定知道“怪哉”,只是不愿意说。讲得深一点,他是在为自己排遣。老师不肯说还发怒,自己总要想他是为什么吧。没有答案的问题是最伤人的,现在,就算有点煞风景,也是可以接受的。看他前面的郑重其事,可知这个问题他想问已久,被打发回来不会不在意。在心中反复盘桓的念头,一句话是打发不了的。所以,接着,作者再推远一点,将这具体的问题抽象出规律,总结出“往往如此”,并以自己的经验来证明。一到“往往如此”,还有什么可沮丧的呢?而且,以前也碰过好几个钉子,这次不算什么了。这样,他可以平静了。 想到这里,因为总结出了规律,作者甚至有点觉得自己聪明:我们再读读“决不至于”这样的口气。一件沮丧的事情,到这里就“消释”了。(日后,各位读到鲁迅最有名的小说《阿Q正传》,请回顾一下这种无处不在的“精神胜利法”。) 作者是个懂事的孩子,因此,“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样的学生没有老师会不喜欢,老先生的脸色自然和缓下来。我们从别人的回忆

陈村备课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必修),标签:语文辅导知识,http://www.wenxue9.com
    这孩子想出来的理由是老师要自己专心读书。
    还从人物的性格说,作者这时候没有伤心地落泪,不在心中怀恨。他甚至很为老师开脱,觉得渊博的人一定知道“怪哉”,只是不愿意说。讲得深一点,他是在为自己排遣。老师不肯说还发怒,自己总要想他是为什么吧。没有答案的问题是最伤人的,现在,就算有点煞风景,也是可以接受的。看他前面的郑重其事,可知这个问题他想问已久,被打发回来不会不在意。在心中反复盘桓的念头,一句话是打发不了的。所以,接着,作者再推远一点,将这具体的问题抽象出规律,总结出“往往如此”,并以自己的经验来证明。一到“往往如此”,还有什么可沮丧的呢?而且,以前也碰过好几个钉子,这次不算什么了。这样,他可以平静了。
    想到这里,因为总结出了规律,作者甚至有点觉得自己聪明:我们再读读“决不至于”这样的口气。一件沮丧的事情,到这里就“消释”了。(日后,各位读到鲁迅最有名的小说《阿Q正传》,请回顾一下这种无处不在的“精神胜利法”。)
    作者是个懂事的孩子,因此,“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样的学生没有老师会不喜欢,老先生的脸色自然和缓下来。我们从别人的回忆中,知道鲁迅读书很聪明,但作者不好意思这样夸自己,他只是用了三、五、七的递增来暗示明显的进步。他当然也可用别的,比如用几种深浅不一的书名,但效果都不如数字那么醒目、直接。书可能没读过,谁还不识数呢?
    顺便说一句,诗到七言就到头了。七言之上,除了写对联(像昆明滇池的那个著名长联),平时用不到了。
    那时的教法,据也在三味书屋上过学的周作人说:早上学生先背诵昨日所读之书;先生再上新书,用白话讲一遍,朗读示范,随后让学生自读到能背诵;傍晚对课。这天的功课就算完了。
    读书的事情写到这里要停一停。如果一直是“就只读书”,便不是孩子。就算是成人,标榜热心工作,其实也要玩一玩。以前在百草园里耍过的把戏,又出来一二了。上文说过作者的底线,凡事都有个分寸,那么玩的时候就有顾忌。孩子又称“小鬼”,不免鬼头鬼脑,会找老师的破绽。老师眼力不济,听觉灵敏,所以玩那种“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的东西。这里插一个人物,朱德庸,就是台湾的那个画《双响炮》和《涩女郎》的漫画家。他对我说,小时候不爱和人玩,爱的是动物,蹲在天井里看蚂蚁可以看半天。他的话对我胃口。我也欣赏蚂蚁,确实好看,曾看它们众志成城地扛鱼骨头,看两队蚂蚁打架。需要招供的是,我曾用放大镜聚了光去追杀蚂蚁,还将它捉到饭锅上,以验证“热锅上的蚂蚁”的说法。真是罪过,各位勿学!各位如能找到丰子恺先生的《护生画集》,请一定读上一点。这老人家的图文好到非常,更有悲天悯人的心肠。
    先生叫了,虽然我很愿意乱讲下去,也不能在蚂蚁上耽搁太久。我们回课本去。
    小鬼们懂得要一个一个回去。那小园还是厕所的所在地,是不是装作从厕所回来?也许老师并不相信,也算是给老师面子。那时候的老师是有法宝的,戒尺一条,像今天的教鞭,来上课了一定不忘记夹在腋下。按鲁迅的“族人”周遐寿先生的回忆,寿老先生动用戒尺的时候很少,要打也是让学生伸出手来,拿戒尺轻轻扑五下,换一只手,再扑五下,似乎重在彰显劣迹,而非折磨皮肉。老先生最严厉的惩罚不是打你,而是不要你了。那年头,要是落到凶狠的先生手里那就遭罪了,他先让学生的手顶着桌子的角(他知道你的手想逃啊),下手很重,如打小偷。把手打肿是不以为怪的。要说明的是,那时体罚学生是老师的权利,家长也信奉“不打不成器”的理论,所以是大力支持先生的。什么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呢,父亲打得,老师自然也打得。如不让打,那孩子请君领回自己去教。要知道,那时的大人也要被抓进衙门挨板子打屁股呢(犹如今天在新加坡挨鞭子)。所以,各位,你们真是生在了一个好时候还加上好地方!有的老师若有所失,我在网上读到一篇文章,直言不讳地在呼唤体罚。各位请为自己的手掌和屁股祈祷,但愿他不成功吧。
    老师要求学生的,无非是“读书”二字。那就读吧。毕竟是上了学,总不能专心地玩,所以作者又写回到了读书。
    学生读书的引文共四句。第二句的“狗窦大开”出自一部旧时教小孩的书《幼学琼林•人事》,前面还有“腰细曰柳腰,身小曰鸡肋。”“狗窦”是狗洞的意思,“笑”是取笑。这话今天还在用,同样,多取笑的色彩。如我,这一阵谢绝各电视台的采访,推脱的理由就是在整修牙齿,狗窦大开,形象恶劣,怕把人家吓着。
另外的两句话也是从古书中抠出来的,如有兴趣,可看文后的注释①。这些引文与原文稍有出入,可视为学生不认真、没兴趣而瞎读。那些文字不加句读(句读:文章间的停顿,如现在的标点),读都很难,别说弄懂它的意思了,所以他们瞎读得有理。老先生读的那几句,出自清末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此文较偏,有心人找到刻于1886年的原书《清嘉集•初编》,核对出两处错:一是“玉如意”误为“铁如意”,二是“倾倒淋漓”误为“颠倒淋漓”①。有人认为,鲁迅错引是故意的,为写他老师诵读时太投入感情。这个说法有点牵强吧。一篇很不流行的赋,要让读者发觉书中人读错已很困难,不用说联想到别的了。我看,不如简单地说,就是鲁迅记错了。鲁迅为什么就不会记错呢,况且那是几十年前听过的书。
    我的同事王安忆,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其长篇小说《长恨歌》深得时下男女读者之共赏。但多年前,在写《听汪老讲故事》一文时,也曾记错。汪老是汪曾祺先生,沈从文的学生,好酒,其文字在当下中国是少有的干净,“文革”时他参与过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的创作。王引他“垒起七星灶”等四句唱,竟引错两个动词加一处标点。我与王安忆相善,遂不妨随手刺她一枪,便著文笑她白听了故事。我曾读过《古书版本常谈》(作者李春翔),古人的抄刻更是错得惊天动地。这么说,或许,鲁迅的老师读的是另外的版本?或者他不满意原文,自己改了两个字?这种擅改原文的事情,在前人是常有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


上一篇:了解几种文学体裁(鲁人版九年级必修)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