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陈村备课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必修)» 正文

陈村备课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必修)

[10-18 21:02:44]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语文辅导大全   阅读:8929

概要: 从写文章的手法上看,从这段开始,作者暗中换了一双眼睛。他改用儿童的目光。这种直接的儿童视角的叙述,比“我记得那时候”少了一道隔在中间的窗纱,更为贴近读者,贴近童年。用童年的自己拥抱童年的乐园,更写得出它的好。 这段文章里还可注意的是有许多动词。动词用得好,常常让句子鲜活起来。如果名词是句子的骨头的话,动词就是肌肉。是不是有力,是不是灵巧,表情的悲喜,多半是它的作用。那些和平常不一样的写法,我们一看就能找到,而且一学就能学到手,各位都是聪明人,我就不多说了。学过特殊的之后,请注意一下另外的地方。黄蜂胖了,所以是“伏”;叫天子轻捷,因此“直窜”。很贴切。因为是用儿童的语气写的,他没让各位猜谜,去猜想黄蜂的胖瘦,而是自己先说了出来。看看,儿童比成人可爱多了,虽然捉弄那个斑蝥,却还没学会用词语捉弄别人。 我们再看看那些不出奇的词:翻开,遇见,按住,拔,弄坏,摘到。这段文章之所以稳得住,更多是因为这些准确而不奇异的词。如果我们在作文的时候,绞尽脑汁地把每个字都处理得跳起来,效果往往适得其反。除非你存了心不想让人读,否则,一读一跳,蹦蹦跳跳,怎么还能读到文章

陈村备课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必修),标签:语文辅导知识,http://www.wenxue9.com
    从写文章的手法上看,从这段开始,作者暗中换了一双眼睛。他改用儿童的目光。这种直接的儿童视角的叙述,比“我记得那时候”少了一道隔在中间的窗纱,更为贴近读者,贴近童年。用童年的自己拥抱童年的乐园,更写得出它的好。
    这段文章里还可注意的是有许多动词。动词用得好,常常让句子鲜活起来。如果名词是句子的骨头的话,动词就是肌肉。是不是有力,是不是灵巧,表情的悲喜,多半是它的作用。那些和平常不一样的写法,我们一看就能找到,而且一学就能学到手,各位都是聪明人,我就不多说了。学过特殊的之后,请注意一下另外的地方。黄蜂胖了,所以是“伏”;叫天子轻捷,因此“直窜”。很贴切。因为是用儿童的语气写的,他没让各位猜谜,去猜想黄蜂的胖瘦,而是自己先说了出来。看看,儿童比成人可爱多了,虽然捉弄那个斑蝥,却还没学会用词语捉弄别人。
    我们再看看那些不出奇的词:翻开,遇见,按住,拔,弄坏,摘到。这段文章之所以稳得住,更多是因为这些准确而不奇异的词。如果我们在作文的时候,绞尽脑汁地把每个字都处理得跳起来,效果往往适得其反。除非你存了心不想让人读,否则,一读一跳,蹦蹦跳跳,怎么还能读到文章的意思呢?就像我们想到动物,譬如说大象吧,一想就想到它的那根著名的鼻子,而把它眼睛长得如何忽略了,把整体忽略了。多年前,我到上海动物园去采访,刚进象宫的后门,大象你看它傻,它却乖觉得很,一甩鼻子,就把什么脏东西朝我这个生人射来。管理象宫的小伙子告诉我,大象和人最像了,寿命也差不多。我问象鼻子,他却告诉我,象的眼睫毛是最漂亮的,连明星都要嫉妒。我壮着胆走近一头小象观察,呵呵,果然如此!
这段文字,等我们以后学到“七律”、“五绝”等今体诗,就能闻出来,它用了一点写诗的手法。就是本课后面说到的“对课”。“碧绿”对“紫红”,“长吟”对“低唱”,很工整。但这毕竟不是写诗,所以作者将它处理得若有若无,我们读起来也不觉得他的刻意。
    像对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急切地把园子里的诸位点了一下名后,作者开始讲故事了。
    因为这篇文章是色调温暖的回忆,所以作者在拐弯抹角的地方处理得很婉转。要讲故事了,他还是从草说起。这样就和上文拉上点关系,把文章的转折打磨得平稳。草里有蛇,很大的蛇,毒蛇。为什么说它是毒蛇,我文后解释。顺便一提,这里又用了一个“相传”,用在这里有点神秘的感觉。说蛇“很大”,多点孩子的口气,“相传”下来的蛇应该是“很长”,但儿童常以大小论事物,对大小更有感觉,因此这里用“大”来吓唬人家和自己。
    长妈妈出现了(长,以前的书中念zhǎng,后来有识之士争论了一番后改过来了)。如果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老奶奶,给我们讲这样的民间故事,按许多作家的回忆,这往往是写作的启蒙。(鲁迅的祖母蒋老太太给他讲过《猫是老虎的师傅》、“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的故事。)长妈妈的这个故事很精彩,如果没它,百草园就太像一个电脑游戏了,这里摸摸,那里按按,快活得没有心事。现在精彩的故事来了,出场的有美女,还有老和尚。美女与老和尚放在一起是不是有奇异的感觉?还有“妖气”,“机关”,怪物,宝盒,金光,飞蜈蚣。(写到这里,我真的听到书房门外传来一声怪叫,像电影《简•爱》中的夜半叫声。打一寒颤,忙开门去看,厅里黑黑的什么都没有。问睡了的女儿,她说没听到。奇怪!)这样的故事是孩子爱听又最怕听的。长妈妈看来很会讲故事,紧要关头处理得很聪明,比如“向他一笑,隐去了”,很有诱惑,又神秘兮兮的。再比如,“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这“沙沙沙”三个像声词多好,情境如在眼前。童话大王安徒生最早时候写过一篇《打火匣》:“公路上有一个兵在开步走——一,二!一,二!”有人没把“一二、一二”翻译出来了,就少了许多好味道。(很抱歉我没找到译者的名字;那个对两种译文的比较也是别人说过的,我忘了哪位作者的文章,只能在此对着天空向两君致谢。)金光是“豁的一声”飞出去的,你要让一个孩子舍弃声音就把金光飞出去,那非常不合“孩情”。那个老和尚是老谋深算的样子,人家已经“抖作一团”,他“却道无妨”。亏得有他,否则真要被吓死。
    鲁迅在长大之后,不要靠法宝来壮胆,说到类似的故事,态度不一样。比如流传非常广的民间故事“白蛇传”,他同情蛇精白娘娘,很怪法海和尚多事。此刻,他还是孩子,所以只觉得做人之险,为自己的小命担忧,看老和尚像看救星。如果他把日后的感想提前到儿童时期就发布出来,文章就被损坏了。不可信的文章是最要不得的。鲁迅是大师,不用我们为他担这个心。他做得很有分寸。
    文章到这里,有个小地方值得说一下。作者写了“直到现在”四个字。这四个字使得叙述中断了一下,让我们想起这是一个人的回忆。从文章结构上说,这个停顿和文章开头有个照应。但也不能走得太远,一个劲地停顿下去。那种陌生声音叫他,他仅仅指出“然而都不是美女蛇”而已。“文革”的时候,有人从鲁迅这句话中读出很多战斗的意思。其实他并没有借题发挥,像我这样东拉西扯。讲解是比较理性的分析过程,而故事要一气呵成。像在电影院一样,如果中间插进一个“跑片未到,稍等片刻”,把大家硬是拖出来,再进入故事又要好一阵酝酿。本来可能哭一哭的,这一下哭不出来了。鲁迅不做“跑片未到”的事情。
    上面的“直到现在”四个字也是转折的需要。要换话题了。前面是用了“长的草里是不去的”来转,像电影中的“渐隐渐显”,这里用较明确的切换。
    冬天来了。前面没提到过季节,但一望而知是春夏,作者省去一点笔墨。不知作者是不是那么想的,反正这般处理的实际好处是使文章多些变化,而不必春夏秋冬地排着队说。还有,这是孩子的故事,丢三拉四也没关系,做得太周到反而不像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


上一篇:了解几种文学体裁(鲁人版九年级必修)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