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当时人读书,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秀才、举人、进士,一级一级考上去,非常有章法,考好了可以当官。鲁迅的祖父是进士,父亲是秀才。科举这件事的影响太大了,到现在还有“考状元”的说法。我们今天知道一个大概就可以了,等以后学习鲁迅小说《孔乙己》的时候,我再多说一些。鲁迅刚入学时座位在南墙下,他借口有风,要老师把他调整到北边。据寿洙邻在《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一文中的披露,换座位是为了光线亮些,可看他埋伏在抽屉中的小说杂书。鲁迅喜欢读汉魏六朝的文章,“故往往置正课不理,其抽屉中小说杂书古典文学,无所不有。”他聪颖过人,不埋头于正课,从不出声读书,却不等老师讲解就能领悟,不仅不欠课,还为同学捉刀(代笔),“语多发噱”。我们课文里说到“对课”。老师出“两头蛇”(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好汉解珍的绰号)三字让他对,他脱口就对出“四眼狗”。背景说完了,我们把后半截课文看下去。 第一天上学,对那时的男孩们来说最为郑重其事,所以有仪式。行礼行的是“四叩四拜”之礼。“叩”是叩头,又叫磕头;“拜”是作揖,就是拱手并鞠躬。先生还礼也是作揖。那时是学生先叩头,老师后还礼,不像今
陈村备课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必修),标签:语文辅导知识,http://www.wenxue9.com
当时人读书,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秀才、举人、进士,一级一级考上去,非常有章法,考好了可以当官。鲁迅的祖父是进士,父亲是秀才。科举这件事的影响太大了,到现在还有“考状元”的说法。我们今天知道一个大概就可以了,等以后学习鲁迅小说《孔乙己》的时候,我再多说一些。
鲁迅刚入学时座位在南墙下,他借口有风,要老师把他调整到北边。据寿洙邻在《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一文中的披露,换座位是为了光线亮些,可看他埋伏在抽屉中的小说杂书。鲁迅喜欢读汉魏六朝的文章,“故往往置正课不理,其抽屉中小说杂书古典文学,无所不有。”他聪颖过人,不埋头于正课,从不出声读书,却不等老师讲解就能领悟,不仅不欠课,还为同学捉刀(代笔),“语多发噱”。我们课文里说到“对课”。老师出“两头蛇”(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好汉解珍的绰号)三字让他对,他脱口就对出“四眼狗”。
背景说完了,我们把后半截课文看下去。
第一天上学,对那时的男孩们来说最为郑重其事,所以有仪式。行礼行的是“四叩四拜”之礼。“叩”是叩头,又叫磕头;“拜”是作揖,就是拱手并鞠躬。先生还礼也是作揖。那时是学生先叩头,老师后还礼,不像今天上课前老师先说“同学们好”。上面说到过,孔子创私学,他是所有老师的老师,老祖宗,所以一上学就要拜他。旧时,一个人最要敬重的是“天地君亲师”。现在“君”(皇帝)没有了,应该敬重的是“天地亲师”。古人的说法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视老师为自己的父亲。当然,老师也爱护学生,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那剩下的“天地亲师”四个字,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就是:热爱自然,尊敬师长。写这句子时,我刚意识到,当代人更进了一步,已把“师”提到“亲”的前面来啦。
鲁迅的一生,有三位老师对他影响很大:寿镜吾、章太炎、藤野严九郎。课文里说的“我的先生”是指寿怀鉴,字镜吾(1849-1930),清朝的秀才。
在古代,梅花鹿象征幸福吉祥长寿,是好动物,所以让它伏在三味书屋的当中。参拜过后,老师在课文中登场了,他和蔼地答礼。这个“和蔼”可以和上文的“最严厉的书塾”连在一起看。因怕严厉,所以对和蔼的感触就很深,先要说出来。然后是肖像描写:高、瘦、须发花白、戴眼镜。这是文字无奈的地方,如果是图像,只要出示照片一张,大家就有印象,文字只能大概地说一说。你说得再多,人家还是糊涂。所以,如果不为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我们写文章时不必在这上面费太大的力气。我们看下去,作者毕竟十岁多了,知道尊敬老师,尊重好的品质。这些话应该是他父母在上学前的叮咛,现在由他来转述,表示他的认可。一席话,看起来像是过程性的交待,其实是作者在三味书屋的底线。他再不懂事,也不超越这个底线,不会做出《红楼梦》中的肆无忌惮。
可是,各位也都写过校园生活。如果就写向老师行礼,上课,下课,中途去个厕所,这文章还如何能看?总要找点好看的东西来慰劳一下读者吧。
鲁迅从不让我们失望。他开始兴奋起来:“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这句子一出来,就好看了。毕竟是学生了,这时的行为不再是毁坏泥墙、乱扔砖块。他是从求知开始,问的是奇虫“怪哉”(这邪门兴趣从前面长妈妈的故事也可看出一二),并理解了酒和冤气的概念,会使用那个很难用科学来解答的“化”和“消释”。问话的背景是,他并不那么热衷上学,既然上了学,总要给点补偿吧,现在自以为得到机会,可
www.wenxue9.com
以详细地知道。作者用的还是孩子的语气:孩子理解的“渊博”便是知晓那些奇怪的东西,就像今天电视里娱乐节目的抢答题;阿长不渊博。请注意人称的变化:前面的“长妈妈”成了这里的“阿长”。在作者的所谓诗书人家,讲究“礼待下人”,只有他祖母因辈分和年龄叫“阿长”,其他人都叫“长妈妈”。这会儿,因为有了渊博的老师,他竟也叫了“阿长”。语气间有点断然。这也是孩子心理,他不去想,渊博对老师是必须的,对阿长没有意义。
他很会找机会,在“将要退下来的时候”问。这看起来是在写事情,同时也是写人物的性格。就如你们,有人会在上课时举手提问,有人会打断老师的讲课问,有人在老师心情好的时候问。有人鲁莽,有人憨厚,有人乖巧。作者取的是平常态度。因这段情节的背后还隐藏着一层意思:作者并没觉得问一问有什么不对。他不是要捣乱,不是难为先生,仅仅是好奇。况且,他还会自以为很体贴老师,没影响授课。
他得到的是“不知道!”和“怒色”。
老师因为严厉,因为旧日上学是为了考学不为求知,这样的回答是可以想见的。但他是“方正”之人,仅是怒形于色,并无发怒的动作,没有借题发挥地打学生板子。
我们阅读这类文章,如果感到困难的话,多半是因为它的写法和有些文章不同。鲁迅的这文章中,省略去了许多东西。例如,这儿他并没直接说老师为何不高兴,他留下的空白要我们用想象和推理去填补。这像是智力的比赛,我们可以试着把鲁迅省略的加上去,看谁加得更合理。对一个渊博而方正的老师,他可能因为什么呢?不会是不耐烦吧,不会怀疑学生捉弄自己吧,不会因那个“怪哉”勾起他伤心的往事吧……这样的文章读习惯了,我们会喜欢,会认识到是作者对读者的看重。那种每件事都要说得像电视剧那么罗嗦的文章,一望无余,对我们的思维能力实在非常有害,对我们的智力与自尊也是蔑视。多读这样的好文字,以后再看古文,心理上就没什么困难了,哪怕古文省略得更多。
从写文章的道理讲,作者在此文的叙述中,是很严格地注意到只按这孩子能看到、听到的写,而不加上“老师想”那种所谓“全知全能”的小说笔法。因此,他如果要解释什么,就放在孩子的嘴里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
上一篇:了解几种文学体裁(鲁人版九年级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