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2、课文迁移法 教材是我们的“源头活水”,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例:① 远与恢素善(06年全国高考题8题)《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章良” 善:友好。 ② 远本倜傥,尚轻侠善(06年全国高考题8题)尚:崇尚。《促织》“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③ 北枕大江,难薄五岭(06湖南卷) 薄,接近。《陈情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岳阳楼记》“薄暮冥冥,呼啸猿啼。④ 始而相与,久而相信(06上海卷)与:结交《过秦论》“天下之士,和从缔交,相与为一。”《六国论》“与赢而不助五国”⑤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重庆06高考10题)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责:索求 B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 间: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质:质问 D颜无子,不克葬 克:能够《促织》“每责一头,辄
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文言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标签:高考复习计划,http://www.wenxue9.com
2、课文迁移法
教材是我们的“源头活水”,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例:
① 远与恢素善 (06年全国高考题8题)
《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章良” 善:友好。
② 远本倜傥,尚轻侠 善 (06年全国高考题8题)尚:崇尚。
《促织》“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③ 北枕大江,难薄五岭(06湖南卷) 薄,接近。
《陈情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岳阳楼记》“薄暮冥冥,呼啸猿啼。
④ 始而相与,久而相信 (06上海卷)与:结交
《过秦论》“天下之士,和从缔交,相与为一。”
《六国论》“与赢而不助五国”
⑤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重庆06高考10题)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责:索求 B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 间: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质:质问 D颜无子,不克葬 克:能够
《促织》“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触龙说赵太后》“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秦。” 质,做抵押。C项的“质”带宾语“人田券” ,作为动词,不能是“质问” 所以判断C项为错。
3、语境推断法
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但在具体语境中,它的意义是唯一的;同时这个词的意义应当是与上下文其它词义相吻合、配合的,所以我们可以借助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义。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1、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绝食:断粮)
2、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绐,欺
www.wenxue9.com
骗)
4、对句判断法(语言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从下文“城”可推知“邑”为小城。)
②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④追亡逐北(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⑤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
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
⑦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怙”与“恃” 对应,动词,依靠)
⑧顽鲁者亦当矜怜,贤俊者自可赏爱(91年18题)中的"顽鲁"义:
A、愚笨而鲁莽 B、固执而粗鲁 C、顽皮而愚蠢 D、愚昧而愚蠢
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
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5、语法分析推断法
语法分析就是分析所要解释的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何种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补语+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练习:推断加点的词的词性和意义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动词,可推断为“停止”)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形容词,可推断为“与世隔绝的”)
③以为妙绝 (副词作补语,可推断为“到了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作状语,可推断为“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可推断为“渡过”)
⑥范增数目项王 (动词,可推断为“用眼睛示意”)
⑦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动词, 可推断为"抬高")
⑧"取樵炊灶"(2000年试题13题) (名词,可推断为"柴薪"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计划,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
上一篇: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古诗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