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文言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正文

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文言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05-16 15:43:47]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高考复习资料   阅读:8560

概要:③对××话或××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这个题型是对作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考试说明》早就列出了这一内容,但是以前试题中未出现过,2003年是第一次。答题时要联系全文对选项进行分析,看其是否符合文意,是否恰如其分,有没有歪曲事实、故意拔高、有意贬低、混淆是非、颠倒黑白、避重就轻等情况。三、解题注意事项(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考生最容易患的毛病有两点,一是先看考题,先入为主;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综观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按照认知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略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应考时,最好先不要去看考题的设置,在不受任何外来影响的前提下,先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把握其要点。若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就得弄清楚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选用的材料、论证的方法等等。若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首先得明确所写何人,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者怎么看这个人物,如何评价。其次是一个是分层。材料中的人物经历了几个阶段,到了哪几个地方,做了几件事。事件的起因、经过、

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文言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标签:高考复习计划,http://www.wenxue9.com
③对××话或××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
这个题型是对作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考试说明》早就列出了这一内容,但是以前试题中未出现过,2003年是第一次。答题时要联系全文对选项进行分析,看其是否符合文意,是否恰如其分,有没有歪曲事实、故意拔高、有意贬低、混淆是非、颠倒黑白、避重就轻等情况。

三、解题注意事项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考生最容易患的毛病有两点,一是先看考题,先入为主;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综观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按照认知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略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应考时,最好先不要去看考题的设置,在不受任何外来影响的前提下,先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把握其要点。
若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就得弄清楚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选用的材料、论证的方法等等。
若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首先得明确所写何人,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者怎么看这个人物,如何评价。其次是一个是分层。材料中的人物经历了几个阶段,到了哪几个地方,做了几件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从整体上把握这些内容,既克服了先入为主、不及其余的毛病,又利于局部分析,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二)浏览选项,题中取巧 
通读材料以后,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选项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难。因为高考文言文的文章和题目有时候是相互解说的。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了体现“简易”二字,降低解题难度,命题者在设置题干时,一般叫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在设置选项时,常常把深难的材料设成正确选项。因此,我们即使把这些选项全返回阅读材料去理解,正确率也在80%以上。据此,我们就可以排除许多难点和疑点。
比如文言文倒数第一题,倒数第二题,建议考生文言文阅读稍弱的同学,读文之前先把倒数第一、二题看一下,一般来讲倒数第二题是筛选信息,一般都是表现人物性格,就知道这个人物是怎样品质,是廉洁,是衷心爱国,是侍奉双亲等等。倒数第一题一般是对内容的阐释,考生把这四个选项看清楚,如果题干说“下列不正确一项”,那就意味着有三项都是正确,也就是说这三项对考生来讲是变相的翻译,变相的解释。这样在具体读文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三) 再读材料,据文正义 
从考题选项中得到的信息,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要辩清正误,还得返回材料,据文正义。“据文证义”,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考察揣摩字义、词义、文意。
“具体的语言环境”,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特点等。
“考察揣摩”,指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推导,以达到准确把握语义、文意的目的。

(四)审视选项,逐一排除 
运用前面的三种方法,经过前面的三次反复都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得进入第四步,仔细审视考试题目,充分利用已知信息,逐一排除错误选项。

(五)要建立整体的解题审读观。 
 在进行选答时,要建立整体的解题审读观,题干选项、材料(文段)、尾注三者不可偏废。 
①要注意题干、选项的分析;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光注意选项而不注意题干,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干上,
例如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不是忽略了“直接”就是忽略了“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或者由于平时同类型的训练多了,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当出现“间接表现了”或“反衬出”之类要求时,也往往“视而不见”,不能正确地选择。 

②要注意对材料的理解;我们主张考生解题时最好有一种随时观照材料(文段)的习惯,能把选择项放回到材料当中去检验或辨析正误;这样有利于提高答题的正确率。避免因主观随意或粗心大意而导致的失分。文言实词、虚词的选择就应把解释放回原文,结合前后境来判断对错。 

③要重视审读尾注;一般来说,高考文言文段下面都有一些附加的注释(尾注);这部分注释必须要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并能在解题中加以运用。事实上,试卷既然把这些词句注出来了,就肯定是有用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它们都是一些命题者认为超出考纲规定的中学生阅读能力范围的内容,所以考生如果不加以很好地利用,肯定会对翻译和文意的理解形成障碍。

 
四、文言文阅读“分析概述”题误因例析
(一)人事不清,张冠李戴 
   命题者编制试题时,故意把甲人当乙人,把甲做的事加在乙身上或把对甲做的事说成对乙所做,从而造成干扰,引起错解。 
   例1  2004年高考天津卷第14题D项:“曹彰用兵有方,战功卓著,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
对照原文,选项中的“并封他为任城王”是明显的张冠李戴;此时曹操(文中的太祖)已“崩”,封曹彰为任城王的应是文帝曹丕。考生只要细心一点,就不难判断出。 

  (二)时事颠倒,前后杂糅 
    命题者有意思地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职官里发生的事搅乱混编在一起,以致于把发生在甲时甲地甲职的事说成在乙时乙地乙职做的,从而造成干扰,影响答题。此类与前一类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同而时事不同。 
    例2   2004年全国高考甘肃卷第14题A项:“吴隐之学识渊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侍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此项错在“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的表述上。从原文可知,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之时,韩康伯官职是太常卿,尚未担任吏部尚书;而且康伯之母告诫韩康伯的是“汝若成铨衡,当举如此辈人”,意思是“你如果能做吏部尚书,应当举荐吴隐之”;再加上后文“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的表述,明确告诉我们此时韩康伯才当上了吏部尚书。这是命题者有意思地前拉后扯,颠倒时事,干扰考生的。考生还是细心为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计划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


上一篇: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古诗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