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部分系统复习» 正文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部分系统复习

[05-16 15:43:47]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高考复习资料   阅读:8680

概要:200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部分系统复习(邢台二中 方毅)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遂、惟、已、矣、犹、哉三、文言虚词题例:1、而(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3>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4>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6>表因果 今译为:因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部分系统复习,标签:高考复习计划,http://www.wenxue9.com

200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部分系统复习(邢台二中 方毅)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  

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遂、惟、已、矣、犹、哉  

三、文言虚词题例:  

1、而  

(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3>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4>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6>表因果    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  

          7>表方位    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         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3)语气词 用在句尾  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           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5)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  

                                                            ②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2>近指      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2、何   

(1)疑问代词  今译为:1>什么              例释:一旦山陵崩,长 安 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2>谁、哪一个        例释:①何事非君,何使非民?         《孟子·万章下》    

 ②景王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时吉”?何时凶?     《左传》  

                       3>何处、哪里        例释:①阁中帝子今何在?  《滕王阁序》  ②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  

(2)疑问副词(作状语)今译为:1>怎么、怎么样   例释:徐公 何能及 君也。《战国策》                                     

2>何故、为什么   例释: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先进》  

3>多么           例释:①作计何不量。 《孔雀东南飞》 ②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  

(3)附动词(通“呵”) 今译为:喝斥、谴责       例释:(王琚)至廷中,徐行高视,侍卫何止曰:“太子在!” 《新唐书·王琚传》  

3、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计划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


上一篇:《语文读本》第一册文言文全译( 邢台二中方毅 )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