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小说阅读教学《中国科幻之路》第十一章 科幻创作中的问题(下)-- 科幻创作的其它具体问题» 正文

《中国科幻之路》第十一章 科幻创作中的问题(下)-- 科幻创作的其它具体问题

[01-18 18:01:49]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小说阅读教学   阅读:8498

概要:"先到的人站在布满沙尘和石块的陆地上,欣赏着飞船在暗红色大气中徐徐降落的优美姿态。衬托着飞船的背景,是横跨大半个天空的一颗红巨星,这使飞船成为它光焰洋面上缓缓剥离的细小斑点。"(韩松《灿烂文化》,转引自《宇宙墓碑--韩松科幻小说选》) 在这两个例子中,科技成果被描写的动人心魄,壮丽非凡。 总得来说,科幻作者在语言方面的探索还刚刚起步。笔者有一个想法:编写科幻描写辞典。编写文学鉴赏辞典文学描写辞典,是纯文学界经常作的一项工作。这样的辞典将纯文学作品中的优美语言集中起来,供后人参考。科幻作者在语言方面的探索也应该收集研究,以提练出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四节 乡村题材在科幻艺术中的地位第十一章"科幻文学的中心是权力、能源,这也是为什么科幻文学是现代都市文学的原因,因为现代都市中云集着统治者和动力源。"(布赖恩·奥尔迪斯《世界科幻文学运动》摘自《九七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 这段话提示我们注意到科幻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科幻文学中几乎没有乡村题材。在美国,西马克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以美国农村的田园风光为背景写过一些优秀作品,其中象《中继

《中国科幻之路》第十一章 科幻创作中的问题(下)-- 科幻创作的其它具体问题,标签:小说教学,http://www.wenxue9.com
  "先到的人站在布满沙尘和石块的陆地上,欣赏着飞船在暗红色大气中徐徐降落的优美姿态。衬托着飞船的背景,是横跨大半个天空的一颗红巨星,这使飞船成为它光焰洋面上缓缓剥离的细小斑点。"(韩松《灿烂文化》,转引自《宇宙墓碑--韩松科幻小说选》)
  在这两个例子中,科技成果被描写的动人心魄,壮丽非凡。
  总得来说,科幻作者在语言方面的探索还刚刚起步。笔者有一个想法:编写科幻描写辞典。编写文学鉴赏辞典文学描写辞典,是纯文学界经常作的一项工作。这样的辞典将纯文学作品中的优美语言集中起来,供后人参考。科幻作者在语言方面的探索也应该收集研究,以提练出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四节 乡村题材在科幻艺术中的地位  第十一章


  "科幻文学的中心是权力、能源,这也是为什么科幻文学是现代都市文学的原因,因为现代都市中云集着统治者和动力源。"(布赖恩·奥尔迪斯《世界科幻文学运动》摘自《九七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
  这段话提示我们注意到科幻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科幻文学中几乎没有乡村题材。在美国,西马克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以美国农村的田园风光为背景写过一些优秀作品,其中象《中继站》被视为科幻史上的经典之一。中国作者刘维佳的《高塔下的小镇》(《科幻世界》98、12)是这方面的成功尝试。在这篇小说里,农村背景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为表现小说主题所必需的成份。小说中那座神一样的机械高塔是农业社会封闭保守的社会心理的象征。
  在某些作者看来,科幻创作不涉及乡村题材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科幻是写前沿科学的,农村里有科学吗?顶多有科学普及工作。这种看法与到目前为止,科幻创作的题材局限在科学工作领域有关。
  如果作者的眼光拓展开去,把主题放在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上,并且以非科学工作者的角度来叙事,那么乡村题材的科幻小说是有可能出现的。在讨论科幻艺术定义的那一节里,笔者曾提出可以写社区环境的未来发展。那么一个来自农村的作者完全可以把本地几十年后的变化作为故事背景来创作科幻小说。

五节 科幻创作风格的本土化  第十一章


  在本书第八章里,曾经把世界主义价值观视为科幻艺术的主要特点。这与要求各国各民族科幻作者在创作时发展本土风格是不矛盾的。即使是人类共同的处境,也有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的问题。并且,艺术创作从来就需要百花齐放。
  在科幻创作的本土化问题上,美国科幻的世界性影响是一个主要问题。各国科幻创作大多先后接受美式科幻的样式。其它一些西方国家的科幻创作本来有自己的渊源,但也逐渐失去特色。象冈恩这样的美国科幻界人士从不讳言美国科幻的世界性影响:"外国科幻深受美国科幻译著的影响,有时甚至为美国科幻所主宰,以致人物需要取美国名字才显得正宗。"(《科幻之路》四卷246页)"虽然科幻杂志像科幻小说一样起源于欧洲,但科幻却是在美国逐渐发展并形成被各阶层读者广泛接受的盛况,也正是在美国这片科幻沃土上,才诞生出了许多左右世界潮流的科幻作家。"(美:米恰尔·阿西利《科幻小说与科幻杂志》,转引自《科幻世界》96、3)而其他国家的科幻作者尽管不愿承认,但事实却非常尴尬地摆在那里。
  作为饱受基督教文化浸染的美国,其相当一部分科幻小说带有鲜明的宗教风格。一些题材直接取自基督教传说或教义。比如虚构耶鲧生平的《瞧这个人》、讨论外星人是否为上帝所造的《良知》、引用圣经典故的《星》等作品就是代表。象《第十一诫》、《主啊怜悯我们》之类的作品,单看名称就知道作者的文化背景。当然,这些明显的西方题材不会为东方作者所接受,但一些隐蔽的宗教概念则会产生不小的影响。比如西方作者在描写克隆题材、人造人题材时,总要讨论"是不是侵犯了上帝的权力"。一些中国作者也照搬这种观点。其实如果克隆人真的在中国出现,受其冲击最大的应该是家庭伦理观念。
  许多作者和读者都呼吁形成中国风格的科幻创作。笔者以前也写过文章,批评在科幻创作中滥用外国人物和外国背景。现在回顾一下,笔者认为,包括自己的有关文字在内,这类观点都是表面化的,没有触及问题本质。至于什么"爱国精神"、"文化入侵"之类的说法更没有实际价值。本土化的基础是个性化,本土化不足首先是作者不成熟的问题。作者不成熟,自然要学习国外科幻创作的先进经验。而在世界上以美国科幻创作最为成熟,他国作者在模仿中使自己的作品带上美国味也就不足为怪了。
  反过来说,形成本土化风格的前提是作者早日确定自己的写作风格。中国科幻作者与美国科幻作者肯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旦他将自己的生活积累成功地转化为作品特色,肯定不会是美国味道。即使是孔斌、赵如汉、张劲松这样生活在西方国家的中国科幻作者都是如此。在这方面,倪匡已经提供了很好的例子。倪匡的作品大量借用了西方科幻的流行题材改编成篇。但从情节构造和语言风格上看,却是典型的"中式作品",即使移居旧金山东省之后也是如此。

六节 人物塑造问题  第十一章


  人物塑造一直是科幻创作中的难题。"与源远流长的主流文学相比,塑造具有丰富多彩内心世界的人物,始终是科幻小说的薄弱之处。科幻,至今没有出现安娜·卡列尼娜、欧也妮·葛朗台、葛里高利、阿Q那样的人物,这正是科幻作家应该刻苦攻克的一关。"(《林聪点评科幻》,转引自《科幻世界》95、8)
  人物塑造的困难,部分地来源于科幻本身的特点:它更重视背景塑造。在普通文学中,背景陪衬人物,而科幻小说则往往由人物来引伸背景。另外,不少科幻作者所追求的神奇效果,往往只能从"物"或"事"中寻到,而难以从"人"中求得。这使得科幻作品具有重物轻人的特点。
  无论如何,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科幻艺术也不应忽视对人物的塑造。事实上科幻史上也有一些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双重性格的杰基尔博士与海德先生、愤世嫉俗的尼摩船长、冷酷寡情的莫洛博士、天真盲目的马太博士等。成功的例子不多,更需要大家认真借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小说阅读教学小说教学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小说阅读教学


上一篇:《中国科幻之路》 第十章 科幻创作中的问题(中)--------整体虚构与细节真实
《《中国科幻之路》第十一章 科幻创作中的问题(下)-- 科幻创作的其它具体问题》相关文章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