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三 少用或不用含意模糊的词语 尽可能用名词、数词等进行确定性的,指示性的描述。比如,"一条飞船上乘坐着许多宇航员",就不如"一条飞船上乘坐着五十七名宇航员"这样的描述更显得具体。反正是虚构的情节,无人去核查。"他按了按某个按钮",也不如"他按下右边第三个按钮"更为真切。"这是地球上最大的飞船",不及"这艘飞船与珠峰同高"更有震撼力。正是这些不经意的小细节,烘托了整个背景的真实感。 四 多用形象描写,少用或不用评论式的语言 这条原则其实也是普通文学创作时所要遵循的,在科幻作品中更为重要,因为科幻作品本来就有形象不足的先天弱点。再让评论式的语句挤占篇幅,就更显枯燥。作者不妨在最后修改时,看一看作品中有多少"社论式"的文字,然后一并改写成形象的文字。 五 多用比喻手法 为虚无漂渺的事物增添真实感,比喻手法可谓利器。因此科幻作者一定要熟练掌握这种修辞方法。在比喻时一定要用为读者熟悉的事物作喻体。如"庞大的飞船象一座城堡&qu
《中国科幻之路》 第十章 科幻创作中的问题(中)--------整体虚构与细节真实,标签:小说教学,http://www.wenxue9.com
三 少用或不用含意模糊的词语
尽可能用名词、数词等进行确定性的,指示性的描述。比如,"一条飞船上乘坐着许多宇航员",就不如"一条飞船上乘坐着五十七名宇航员"这样的描述更显得具体。反正是虚构的情节,无人去核查。"他按了按某个按钮",也不如"他按下右边第三个按钮"更为真切。"这是地球上最大的飞船",不及"这艘飞船与珠峰同高"更有震撼力。正是这些不经意的小细节,烘托了整个背景的真实感。
四 多用形象描写,少用或不用评论式的语言
这条原则其实也是普通文学创作时所要遵循的,在科幻作品中更为重要,因为科幻作品本来就有形象不足的先天弱点。再让评论式的语句挤占篇幅,就更显枯燥。作者不妨在最后修改时,看一看作品中有多少"社论式"的文字,然后一并改写成形象的文字。
五 多用比喻手法
为虚无漂渺的事物增添真实感,比喻手法可谓利器。因此科幻作者一定要熟练掌握这种修辞方法。在比喻时一定要用为读者熟悉的事物作喻体。如"庞大的飞船象一座城堡"。中国读者大多没有城堡的印象,就不如改为"庞大的飞船象一幢摩天大楼"更好。因为大城市里的读者都看到过摩天大楼。
在科幻电影的拍摄中,对背景细节的要求更严格,因为文字只需表达背景细节中的部分内容,而银幕画面则要表达背景细节的全部。任何一种与虚拟的时代或虚拟的世界不相符的细节都会将观众带出情节之外,产生游离感,破坏对影片的欣赏。百分之九十九的真不能抵消百分之一虚假的危害。所以,科幻电影在布景、化装、道具设计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这也是美国科幻片领先于各国科幻片的主要原因。
四节 未来背景和特异环境下的心理描写 第十章
"科幻小说是最便于刻画描述人性的一种文学样式了。因为人性是在不断进化变更着的,这变化又是受社会环境制约的,而科幻小说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描述出一个异于现实的社会环境,因而可以写出人性未来可能的进化发展方向和模式,从而勾起读者对比现实世界中人性的欲望,引起读者对人性的沉思。这样刻画描写人性不仅方便,而且很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刘维佳《人性的变化》转引自《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
刘维佳所总结的这一点,突出了科幻艺术在表现力方面的优势。但这一点也是科幻艺术的难题。在创作历史题材时,作者可以根据有关资料,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来描写当时的人性。而科幻小说的未来背景本来就来自想象,再要对其中的人性变化进行想象,无异于双重想象。把"双重想象"后得到的结果写得能让未参预创作过程的读者接受,是一个相当困难的工作。
科幻作家们对这种困难性是有体会的。"我们能够从社会生活中概括出来的,只能是八十年代的新人形象,而九十年代、二000年代的新形象就只有靠科学分析来完成了。为什么呢?因为到九十年代,科学技术不一样了,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的心理也要发生变化。" (郑文光《谈幻想性儿童文学》摘自《郑文光70寿辰暨文学创作59周年纪念文集》)在这段作者写于八十年代未有文字中,就提到了设想未来生活方式的困难性。可惜笔者不知道,郑文光先生在亲眼目睹2000年到来之际,发现自己二十年前的设想与今天的现实有哪些出入。
一九二八年发表在《惊异》上的科幻小说《行人的反叛》给设计未来背景提供了一个榜样。这篇小说发表在汽车工业大步发展,汽车的影响正渗透入美国社会各方面的时代。作者凯勒据此大胆地设想了一个恐怖的未来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生下来就坐车的人成为高等种族,他们驾车横冲直撞,身体则逐步萎缩。而由于贫穷只能步行的人则被视为野人,甚至不被视作人类,"行人"种族的个体被撞死后,驾车人可以不受法律制裁。在这篇小说里,现实生活中某些不明显的因素被放大和夸张,形成一种扭曲的效果。
与写未来中的人性相似,写虽然生活在现实中,但却处在特异环境中的人的心理,也是具有同样意义的难题。单单描写悖于常理的外在环境还不足以完全形成科幻小说的特色。最重要的是要写出人物在这些特异环境下的心理反应。科幻文学之所以能在表现人性方面技高一筹,就在于把人性放在变异的环境中,探索其在日常环境中难以表现的细微方面。
"科幻小说往往给主人公一个特殊的'科幻环境',比如到处是黄金的星球、一间装有能操纵世界银行的超级电脑房,一只远离地球的生态球、还有象鲁文基教授的'鸟巢'那样的空间站。在构思谋篇之前,作者应该心中有人物,一个活鲜鲜的人'活着',把他放在你设定的高科技环境中,看看他内心世界将产生什么样的冲突。"(《林聪点评科幻》,转引自《科幻世界》95、8)
许多作者不了解科幻作品中特异心理描写的作用,写一些"搬家式"的科幻作品,即把普通文学中的故事搬到一个科幻背景中去。人物心理则没有任何变化。科幻作者必须了解一个规律:环境变了,人物的心理反应必然要变。人的内心世界一变,外部行为也必然要变。事件发展的规律也必然要变。科幻作品的价值也就在于能写出"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心理变化。
在科幻作品描写特异心理是艰难的工作,因为作者并没有日常积累可供借鉴。人被抛入另一个时代会有怎样的独孤感?乍遇外星人会有怎样的绝望感?人机合体之后的感受是怎样的。这些都不可能有资料供参考。
难度最大的任务,还是描写非人角色的心理活动。科幻作品中经常出现"非人角色",如外星人、机器人、电脑、野人、原人等。在这方面,科幻创作的任务与同样需要使用非人角色的童话创作不同。后者中的非人角色,如动植物等,本身不可能产生心理活动,作者只需要将它们作"拟人化"的处理。而在科幻创作中,非人角色确实有产生心理活动的可能,并且作者必须作"非人化"的处理才能建立细节真实,也就是说,不能将"它们"的心理活动写得与人相仿佛。
描写特异心理,必须作好"移情"的工作。"移情"是个心理学概念,换成日常用语就是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心理感受。但这里的"地"是个虚幻的环境,因此,在移情的同时,还必须加上"想象力",这比普通文学单纯要求作者用移情方式来体验人物内心世界更为复杂。但这也是作者想象力高低的试金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小说阅读教学,小说教学,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小说阅读教学
上一篇:《中国科幻之路》 第九章 科幻创作中的问题(上)--------题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