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政治教学教学设计高二政治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正文

高二政治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05-26 08:49:21]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教学设计   阅读:8276

概要:高二政治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识记:内、外因的含义 理解:列举实例,分析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2、能力方面:⑴逻辑思维能力:本知识是第四课的第一框题,承担着与第二、三课衔接的任务,同时又为下一框题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本框题首先概括了前二课的内在联系,提出“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然后过渡到将要阐述的内容“事物的变化、发展,既离不开事物的内部矛盾,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最后指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各知识点环环相扣,逻辑思维严密,通过这种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⑵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内因、外因的作用,分析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觉悟方面: 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领悟知识,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重点: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即内

高二政治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教学设计,标签:高中政治教学反思,高中政治教学案例,http://www.wenxue9.com

高二政治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1、知识方面:

识记:内、外因的含义   

理解:列举实例,分析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能力方面:

⑴逻辑思维能力:本知识是第四课的第一框题,承担着与第二、三课衔接的任务,同时又为下一框题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本框题首先概括了前二课的内在联系,提出“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然后过渡到将要阐述的内容“事物的变化、发展,既离不开事物的内部矛盾,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最后指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各知识点环环相扣,逻辑思维严密,通过这种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内因、外因的作用,分析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觉悟方面:  

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领悟知识,学以致用。

 

教学

重点及

突破

教学重点: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即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这是因为:①这一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②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来看,这一原理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生的。

突破设计: 问题“探”境,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去解决。

 

教学

难点及

突破

教学难点: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是因为:学生理解这一问题会有疑点。可能认为内因要通过外因起作用。教学时要紧紧扣住教材观点解释学生疑难问题。

突破设计:循序渐进,通过演示法与教材理论相结合,让学生突破难点。

学生

情况

分析

学生在进入第四课的学习阶段时,通过不断地强化巩固,对于哲学的学习方法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开始尝试将哲学原理运用于日常事情的解决中。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给他们时间、空间,给他们思想放飞的广阔天地,逐步培养其哲学思维。

教学

方法

1、讲授法:对于理论知识教师应结合具体事例讲解

2、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用哲学原理分析身边事例

3、演示法:通过演示法让学生突破“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难点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具

准备

1、多媒体

2、演示器材:气球、足球、铅球

 

 

 

 

 

 

 

 

 

 

 

 

 

 

 

 

 

 

 

 

 

 

 

 

 

 

 

 

 

 

 

 

 

 

 

 

 

 

 

 

 

 

 

 

 

 

 

 

 

 

 

 

 

 

 

 

 

 

 

 

 

 

 

 

 

 

 

 

 

 

 

 

 

 

 

 

 

 

 

 

 

 

 

 

 

 

 

 

 

 

 

 

 

 

 

 

 

 

 

 

 

 

复习、衔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课辨证法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下列问题:事物为什么会变化发展?它是如何变化发展的?其发展是否有基本的状态或形式?它的方向和趋势是什么?引出第四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第四课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第一节  事物发展的原因

第一框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导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l18页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

(多媒体显示)合作探究:
  (l)鸡蛋变成小鸡的过程是不是变化发展?
  (2)要实现这个发展过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这些条件在孵小鸡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是相同的?若不相同,它们各起了什么作用?哪个条件是最根本的,为什么?

三个问题的提出使哲学知识具体到生活当中的事例,贴近生活,易于启发学生。前两个问题的答案应比较一致,最后肯定会集中到种蛋和适宜的温度在孵小鸡过程中哪个是最根本的,也就是说哪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上。 通过最后一问使学生跟随教师的思维顺利地过渡到“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上来。

1、 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1)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指事物同其它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对于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学生在学习了第三课的基础上相对容易理解,教师可以简要分析。然后再以鸡蛋孵化小鸡为例,说明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在鸡蛋孵化小鸡的发展过程中,种蛋是内因,适宜的温度是外因。种蛋和适宜的温度对于由鸡蛋孵化出小鸡的发展过程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孵出小鸡来。可见,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教师设问:内因和外因所起的作用是否相同?它们分别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还是让我们先来看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正常受精的鸡蛋、鸭蛋,还有石头,在适宜温度的作用下,在母鸡的孵化下,会变成什么呢?

学生在回答这一简单问题后可继续引导学生“想一想”:不同的内因,在相同的外因作用下,出现了不同性质的结果,这说明内因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2、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在讲解这一作用前,教师应首先把“根据”这两个字分析清楚:所谓发展的根据,也就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本原因,发展的基础、源泉。

从分析鸡蛋孵化小鸡这一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观点: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起着根本的、第一位的作用,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在分析完哲学原理后,让学生举例来印证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这一观点。
    在学生所举的例子中,注意让学生做出这样的区分:不仅在自然领域,在社会领域中,内因同样也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而对于国家的发展建设来说,最根本的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在不断地推进改革,扩大内需,这些都属于内因,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原因。

教师进一步提问:除了内因之外,外因对国家的发展有没有影响呢?通过这一发问及对问题的解答可使教学内容顺利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仍然以鸡蛋孵化小鸡为例,鸡蛋之所以可以而且只能孵化出小鸡,固然由种蛋内部的遗传基因(即内因)决定的,但有没有适宜温度这一外部条件(即外因),对能不能实现种蛋变小鸡的发展影响极大。内因虽然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使事物变化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才能实现这种发展。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分析后,通过教材第120页的“想一想”让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事物仅有内因没有外因是不可能发展的。 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多媒体展示)“孟母三迁”:孟子小的时候,他家住在一片坟地旁边,孟子就玩一些哭丧、埋人之类的游戏。孟子的母亲认为这种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就举家搬迁到一个集镇上住下,结果孟子又玩些做买卖的游戏。孟子的母亲还是不满意,又迁居到了一所学校旁边,孟子受到良好的影响,逐渐变成勤奋学习、彬彬有礼的孩子,于是孟子的母亲决定在学校旁边定居下来。

教师讲解:孟子的母亲三次搬家,就是看到了外界环境,也就是外因对孟子成长的重大影响。这体现了外因有时会对事物发展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教师过渡: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那么外因能否离开内因而单独起作用呢?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学生活动:

出示实物,气球、足球、铅球,放置到平滑的桌面上。让学生推荐一位肺活量大的同学吹这三个球,其余同学注意观察三个球的变化。

演示开始:气球以较快的速度向前运动,足球略有滚动,而铅球纹丝不动,虽然全班同学为这位“大力士”加油,却无济于事。

教师向那位刚刚做演示的同学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把问题叫给学生,鼓励学生用物理学的相关知识去做分析,物体的运动一方面与外力作用有关,另一方面与自身重力有关。说明了外因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1页第4自然段)

教师提问:在个例子当中,外因是指什么?内因呢?

故事中,郭老的回春妙笔是外因,姑娘的思想矛盾是内因,而郭老的回春妙笔(外因)却是通过促使姑娘的思想(内因)发生变化,使其生欲战胜死念起作用的。

教师通过教材的这一具体实例向学生解析“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并最后请同学思考回答教材第121页"议一议"小栏目中的问题,巩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讲解、归纳)

大丈夫之所以成为大丈夫,是由坚强的毅力、清高的品格、无畏的精神等内在因素决定的。而富贵、贫贱、威武都是外因,对意志坚强的大丈夫是无能为力的。其原因就在于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孟子的这段名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师最后再联系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用“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分析自己在刚结束的月考中成绩出现波动的原因。这样既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学生对哲学原理的理解,又可以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让他们能够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小结: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课后

学生

活动

唇枪舌战

正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二组学生)

反方: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三、四组学生)

 

 

 

一、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2、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⑴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⑵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高二年的哲学课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在对哲学原理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具体的事例贯穿教学的始终,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通过这些具体事例去深入地掌握哲学知识。

本课的哲学知识相对浅显,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关系密切,如果能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去理解,那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就比较容易。而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最难突破的就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难点。对于这一知识点,学生对其大意有所领会,但却无法从根本上用哲学原理进行分析,这时候教师的“解惑”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我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首先从学生的“演示实验”导入,让学生自己做实验,然后自己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种演示的设置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使学生从具体事例中粗略地体会到这一知识点,学生的反应证明这一教学过程是成功的。然后我对教材中“郭沫若挽救姑娘”的例子用相应的哲学道理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对“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能有系统的理解。最后再通过孟子的名言设置提问,通过提问的形式既可以使我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能巩固学生的理解。

当然,我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教学中应该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再予以分析总结,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在用哲学原理分析事例时,自己的语言表达不够规范,且对部分事例的分析不够深入;在知识点的过渡上应该更加注意词句的运用,使自己的课堂讲授层次更为分明;在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在细节上考虑更周到些,效果将会更好。这些都是我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改进的地方。


Tag:教学设计高中政治教学反思,高中政治教学案例政治教学 - 教学设计


上一篇:高二政治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教学设计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