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桃花源记》:真切而朦胧的叙述胜于抒情» 正文

《桃花源记》:真切而朦胧的叙述胜于抒情

[10-18 21:02:44]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语文辅导大全   阅读:8682

概要:《桃花源记》:真切而朦胧的叙述胜于抒情 一,美在没有心理压力的理想境界文章的写作年代,大约是陶渊明晚年,他已经几次为官,又几次退隐。他觉得为官,委屈了自己,在退归林下以后,通过《桃花源记》把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理想加以美化。美在何处呢?第一,美在自然环境:美在桃花,美在流水。美在有一点神秘,:“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为什么是仿仿佛佛的呢?美就美在不是很清晰,美就美在别有洞天。第二,美在这里的小农社会, 生活安康、心情舒畅.(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美在安静自足。第三,安宁源自“避乱”(避秦时乱,与外人隔绝)这里”.避乱”的内涵,一是秦时之乱,二从秦到晋朝,至少还有两汉、三国、魏晋的战乱,一概不知。美不但在远离战乱,而且毫无感觉。第四,美在根本没有政府. 日子却过得很安宁.这一点在《桃花源诗》中,表现得更明确:“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根本就没有人来收税.当然就没有政府.这个和谐的社会,只是家庭的松散的集合.维系这种结合的,是一种乡土的、氏族的乡党、血缘关系(先世避秦之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美在摆脱行政管理。第五,美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利害的争夺,人情关系很是和谐. 对

《桃花源记》:真切而朦胧的叙述胜于抒情,标签:语文辅导知识,http://www.wenxue9.com

《桃花源记》:真切而朦胧的叙述胜于抒情

 

一,美在没有心理压力的理想境界

文章的写作年代,大约是陶渊明晚年,他已经几次为官,又几次退隐。他觉得为官,委屈了自己,在退归林下以后,通过《桃花源记》把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理想加以美化。

美在何处呢?

第一,美在自然环境:美在桃花,美在流水。美在有一点神秘,:“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为什么是仿仿佛佛的呢?美就美在不是很清晰,美就美在别有洞天。

第二,美在这里的小农社会, 生活安康、心情舒畅.(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美在安静自足。

第三,安宁源自“避乱”(避秦时乱,与外人隔绝)这里”.避乱”的内涵,一是秦时之乱,二从秦到晋朝,至少还有两汉、三国、魏晋的战乱,一概不知。美不但在远离战乱,而且毫无感觉。

第四,美在根本没有政府. 日子却过得很安宁.这一点在《桃花源诗》中,表现得更明确:“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根本就没有人来收税.当然就没有政府.这个和谐的社会,只是家庭的松散的集合.维系这种结合的,是一种乡土的、氏族的乡党、血缘关系(先世避秦之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美在摆脱行政管理。

第五,美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利害的争夺,人情关系很是和谐. 对外人没有猜忌,没有戒备,来了外人,家家户户热情招待.美在人情纯朴。

第六,美在封闭。在临别之时却表示”不足为外人道也”,避免与外界交往.自给自足的美好生活。.

第七, 美在神秘不可寻。这样美好的境界,是神秘的:无心轻松可遇,有心相求则不可得.刘子骥,实有其人,晋书《隐逸传》有记载:“晉桓温之弟冲,為刺史.處士劉麟之為長史,不肯屈.冲親徃迎.。”把这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刘麟之,就是刘子骥,把他抬出来,强调其真实可靠;但是,就是这个刘子骥,也没有重新进入世外桃源。

第八,美在从容自如的心态,在这么新异的境遇中,没有显著的激动。这一点,在讲到文章的语言风格时细说。

《桃花源记》的独特的美就世外桃源的理想的美。如果光是扑朔迷离,这个理想就可能不太可信了。与扑朔迷离相对的是,它美在把理想境界写得真切生动,是真切生动与扑朔迷离与真切的统一,又是偶然亲历与不可重现的统一。这种美的境界不但有现实的价值,而且有历史的价值。

首先,当然是社会政治方面的,诗人在《归田园居》中说得很明白: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这是诗的语言,把它翻译成散文,就成了《桃花源记》中的: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还只是理想的一半,环境的理想,还有另外一半,那就是一种人生理想,也就是一种精神的状态。这种境界,带着虚无飘渺的神秘的性质,不是语言所能穷尽的,陶渊明在《饮酒》中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在散文里,这种世外桃源也是:其中有真意,欲觅即杳然。这是因为,这种理想毕竟有点像今天所说的乌托邦的情调。但是,却经受了一千多年的时光的汰洗,成为不朽的经典,就是因为,这并不是陶渊明一时的空想,而是有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历史的渊源的。这一点在《桃花源诗》中表现更为明显: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显然和相传尧时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何力于我哉”有着内在的联系,而“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则蕴含着《老子》的“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思路。这就说明,这种乌托邦式想像,不完全是个人的空想,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层的理想。

当然,陶渊明并非消极地继承,相反,有所发展。其一,他把原始的民歌和老子的朦胧的、虚无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扬弃了老子那种反对技术文明进步(雖有舟轝無所乗之),倒退到“结绳记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的蒙昧性;其二,在老子那里“小国寡民”毕竟还有“国”,在陶渊明这里,“国”的成分淡化了,一个和谐社区就足够了;其三,陶渊明把这种乌托邦精神化了。这不但是一种社会理想,而且是一种人生理想,一种精神的境界。不但人与人之间,没有矛盾,而且人与自然之间也和谐相处。“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这就是他所怀恋的“旧林”。其精神生活,归根结蒂就是一句话,自然。也就是自由、自在、自如,不但没有外在的压力,而且没有内心欲望的压力。他反抗世俗欲望的压力,拒绝“心为形役”(《归去来辞》),其最高境界就是“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劳智慧”,就因为心里有压力,“心为形役”就是自找苦吃,就是陷入“尘网”,人生就像笼中鸟(“羁鸟”)一样不自由。

[1] [2] [3] [4]  下一页


Tag: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


上一篇:武松的神性和人性(上)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