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概要:不管这样的猜测是不是合理,但是,《桃花源记》全文的语言精练,是有目共睹的。从句法来看,全用散句,不像《归去来辞》中,有系统地用对句,散句都是短句,最长的句子,也不过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第一句,虽然字数多至九字,但是句式比较简单,一个谓语构成一个简单句。第二句句子结构比较复杂,宾语本身就是一个句子。第三句,是一个主谓结构。总体来说,句子都是短的,所用词汇,也都常用的,明白晓畅的。至于其它的句子,更是简单,而且音节短促,每句的大致在五个音节以下: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简洁之道,在于,第一,在句子之内,除了极少的、必要的副词以外,全用动词和名词,不但没有形容,而且连个比喻都没有,第二,一连串的句子,都是没有主语的。第三,叙述是有层次的,有过程,但是,空间的转移,时间的顺序,除了(初、复) 几个简单的副词,几乎所有的时间副词和连接词,都被省略了。难得的是,读者并不被迫返视,调整思路,而是顺理成章地追随作者上。陶氏看来精于此道,不但是描述比较静止的景观,就是比较
《桃花源记》:真切而朦胧的叙述胜于抒情,标签:语文辅导知识,http://www.wenxue9.com不管这样的猜测是不是合理,但是,《桃花源记》全文的语言精练,是有目共睹的。从句法来看,全用散句,不像《归去来辞》中,有系统地用对句,散句都是短句,最长的句子,也不过是: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现成的对比材料还有袁宏道的《游桃花源记》:“江上望渌罗山如削成,颓岚峭绿,疑将压焉。从此一带山皆飞舞生动,映江而出,水缥绿见底。至白马江,山益夹,水益束,云奔石怒,一江皆飞沫,是为浪光之天。山南即避秦处。上桃花溪百步,从间道出后岭,玄武宫其巅。……趋而出,见道傍古松,偃蹇有异态,为了却行。又数折,得桃花观,从左腋道入,竹路幽绝。……观周遭,皆层峰,淡冶入绘。观前为驰道,车尘马足,略无歇时。截驰道而南,入桃花洞,无所有,惟石磴百级,苍寒高古,若有人焉,而不可即。”
附资料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资料二:明文学家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关于桃花源的描写
江上望渌罗山如削成,颓岚峭绿,疑将压焉。从此一带山皆飞舞生动,映江而出,水缥绿见底。至白马江,山益夹,水益束,云奔石怒,一江皆飞沫,是为浪光之天。山南即避秦处。上桃花溪百步,从间道出后岭,玄武宫其巅。……趋而出,见道傍古松,偃蹇有异态,为了却行。又数折,得桃花观,从左腋道入,竹路幽绝。……观周遭,皆层峰,淡冶入绘。观前为驰道,车尘马足,略无歇时。截驰道而南,入桃花洞,无所有,惟石磴百级,苍寒高古,若有人焉,而不可即。……
(摘自袁宏道《游桃花源记》)
明日过桃源县,至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