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概要:桃花源这么理想的、自由的境界,为什么不可复入?表面上很神秘,不可知。在文章的深层,却有一点线索。这个境界,本来就是美在封闭,美在不与外人交通。而那个渔人,违反了桃花源中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准则,一出来,就向官府报告,这就犯了大忌。人家就是要没有官员的无政府状态才理想,一经官府参与,理想的境界就消解了。可能还有陶渊明还有一层更深的寓意:美好的理想境界,无意得之轻而易举,有意去追求,就是劳智慧了,用心思了,就与理想矛盾了。当然就只能是缘木求鱼了。 二,朴实无华的从容叙述 《桃花源记》的价值,不仅仅因为其思想,而且还因为其语言风格的独创。这种风格是充满情感的,但又是心情特别平静而且语言特别简朴的。表现理想境界,不强调激情,突出的是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这就决定了语言上,回避形容与渲染,不用感叹和夸张。描述美好的环境和氛围,全文有三处:第一处,是桃花源的发现,全是叙述,几乎谈不上描写。就是点题的“桃花林”,也只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其中“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是整体的概括性叙述,“芳草鲜美”也只是一种印象,并无描写所特有的细节。勉强称得上描写的
《桃花源记》:真切而朦胧的叙述胜于抒情,标签:语文辅导知识,http://www.wenxue9.com桃花源这么理想的、自由的境界,为什么不可复入?表面上很神秘,不可知。在文章的深层,却有一点线索。这个境界,本来就是美在封闭,美在不与外人交通。而那个渔人,违反了桃花源中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准则,一出来,就向官府报告,这就犯了大忌。人家就是要没有官员的无政府状态才理想,一经官府参与,理想的境界就消解了。可能还有陶渊明还有一层更深的寓意:美好的理想境界,无意得之轻而易举,有意去追求,就是劳智慧了,用心思了,就与理想矛盾了。当然就只能是缘木求鱼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问题在于,这样简朴的叙述为何能在千年以后,仍然具有感染读者的魅力?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叙述不但比袁中中道的《再游桃花源》的描写把抒情更动人,就是比陶渊明自己的《桃花源诗》的抒情也更为动人。这种叙述究竟高明在何处呢?
关键是《桃花源记》的叙述,以特殊的情节取胜。完整的情节,是由悬念的“结”,到高潮的“解”构成的。在“结”与“解”之间,有一种因果。福斯特曾经在《小说面面观》中把情节和故事的区别说得很通俗:国王死了,随后王后也死了,只有时间上的连续性,没有因果关系,就只能是故事。而国王死了,王后接着也死了,原因是郁闷而死,有了因果性,这就是情节了。但是,《桃花源记》里的情节经历两次曲折,第一个,发现世外桃源:美好的环境加上美好的人际关系。这种发现,陶渊明强调纯属意外,完全是偶然的,是一种没有原因的结果。第二个曲折,明明亲身经历的,回来还做了标记(便扶向路),却找不到了,也是没有原因的,寻找的人很快死了,更是没有原因的。这就使得这个情节,显得很独特,很神秘。迷离恍惚。而这种神秘,正恰当地表现了陶渊明乌托邦式的理想的虚幻性。虚幻的因果与虚幻的理念结合,套一句老话,叫做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空想的神秘和理想的真诚,是陶渊明面对的一个矛盾。难得的是,他居然为这个矛盾找到了这样特殊的情节形式,以写实的叙述把飘渺的想像说得很逼真,显示着陶渊明式叙述的功力。
叙述一开头,就点明,具体的时间,是晋太元年间,又叙述主人公是武陵人。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呢?这是为了突出写实性。本来这种理想境界,有超越现实的性质,故有意强调其可信性。除了年代,皇帝的年号,籍贯是最雄辩的。在农业社会,一家一户依附于土地,人可以搬家,祖祖辈辈出生的土地不能移动,人和土地的联系是长期不变的;要说明人的可靠性,往往就以其籍贯为证。这几乎已经成了中国古代文章的惯例。文章后面,写到有人对桃花源有探究的兴趣,就加上籍贯:“南阳刘子骥”正如.《醉翁亭记》中,最后提到自己是”庐陵欧阳修也。”.
强调时间人物的可靠性,是文章的一个方面.但是,情节毕竟是虚幻的,不能太坐实,故陶渊明又在另外一个方面,强调地点的不确定性。
先是,这个以捕鱼为业的人,就在自己作业的地方,意外地、偶然地遇到桃花夹岸的景观.,居然,不知到了何处(忘路之远近),更奇异的是,原来说是”缘溪行”.一般说,在汉语中,行,就是走,特别后面还有一句“忘路之远近”,这个“路”字,在一般语境中,也是陆上的路。二者构成语境,顺理成章,就是渔人,在陆路行走。可是,可后来,发现了洞口,突然来了个“便舍舟”.走路变成了行船.读者这里,在狐疑中,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理解,原来前面的“行”,不是行路,而是行舟,忘“路”之远近,也不是陆路,而是水路。写作以文从字顺为基本原则,目的是让读者减少理解的难度,语义,包括字面义和隐含义以高度统一、自洽为上,如不充分自洽,联想义有矛盾、错位之处,就可能表面字义上是“顺”,但在联想义上读者却不顺,不能达到因顺而“从”的境界,顺而不从,就不能不被迫回观前文,修正初始理解,这就是为难读者,减少阅读的愉快。这一点,光凭经验就能不言自明。陶渊明之所以作这样的冒险,就是因为他太追求简洁了。在精练的修辞效果上,太苛求自己了。硬是不舍得在“缘溪行”后面或者前面,加上一个“舟”字。当然,也可能这并不是大家的小失误,是他有意强调,桃花源的美景太玄妙了,渔夫看得有点迷迷糊糊罢.造成一种忘记自己是行舟还是步行的感觉。同时又是为了让后来那个性刘的找不到路作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