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高中阅读题及答案古典诗词赏析“三步法”» 正文

古典诗词赏析“三步法”

[01-18 22:15:02]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高中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8159

概要:古典诗词赏析“三步法”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实验中学 彭正生 诗词赏析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是重点,又是难点。很多学生花了不少时间,费了不少精力,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诗词赏析的方法。现在有不少参考书介绍的方法过于繁琐,让学生难于把握。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诗词赏析“三步法”。 第一步:写了什么?我们阅读古诗词,首先要看文本中写了什么。根据诗词的内容,这个“什么”我们可以用“人”、“事”、“景”、“物”来代替,即第一步我们要看诗词中究竟写了什么人,或写了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很多题材的诗歌都要涉及到人,比如游子思乡、边塞战争、闺妇怨夫、怀古咏史等,就是写景抒情、叙事言志的诗歌,都要刻画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我们就要通过诗句的内容及含义,分析诗歌写了什么人,了解人物的大体情况,从而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即是说通过阅读诗歌,知道它写的是哪一类人,是游子还是思妇?是征夫还是隐士?是自

古典诗词赏析“三步法”,标签:高中阅读,http://www.wenxue9.com

古典诗词赏析“三步法”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实验中学  彭正生

 

诗词赏析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是重点,又是难点。很多学生花了不少时间,费了不少精力,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诗词赏析的方法。现在有不少参考书介绍的方法过于繁琐,让学生难于把握。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诗词赏析“三步法”。

 

第一步:写了什么?

我们阅读古诗词,首先要看文本中写了什么。根据诗词的内容,这个“什么”我们可以用“人”、“事”、“景”、“物”来代替,即第一步我们要看诗词中究竟写了什么人,或写了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很多题材的诗歌都要涉及到人,比如游子思乡、边塞战争、闺妇怨夫、怀古咏史等,就是写景抒情、叙事言志的诗歌,都要刻画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我们就要通过诗句的内容及含义,分析诗歌写了什么人,了解人物的大体情况,从而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即是说通过阅读诗歌,知道它写的是哪一类人,是游子还是思妇?是征夫还是隐士?是自己还是别人?要辨明人物身份的类型,才能对诗歌内容作进一步分析打下基础。

例如2002年高考题,赏析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诗从“闻折柳”想起“故园情”,可知这正是写作者自己的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我们也可以从诗中看到一个远离家乡,漂泊在外,孤单寂寞,思乡思亲的游子形象。

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个渔翁形象,从山没有鸟飞,路没有人踪这样的环境中,渔翁还在专心钓鱼,以及“孤”“独”两个字可以明确,这是一个孤傲清高、凛然不可侵犯的渔翁。我们从柳宗元被贬柳州,以及他正直而脱俗的人生可知,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他要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

再看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从词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女主人公略事梳洗,即靠楼盼人归,然而千帆过尽皆不是,失望之情跃然脸庞。悠悠的江水带走了余晖,使她空自伥望,黯然神伤,柔肠寸断,这种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跃然纸上。

有些叙事的诗歌,常常把写景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读者首先要弄清诗歌中究竟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通过合理的想像和联想,把人、事、景、物再现出来,从而理清事情的基本内容,即事情的起止经过。再理解它对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起到什么作用。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有座百尺高的烽火楼。在黄昏时分,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显得更加凛冽寒冷。此时,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瞭望台,他更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如征人在叹息。笛声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这首诗前三句写景叙事,最后一句抒情,抒发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

有些写景的诗歌,题目中会问到“这首诗写了什么意象?”或“这首诗写了什么景物?”弄清了诗歌中描写的这些景物,对理解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为很多写景状物的诗歌,或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或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构成完美的意境。因为作者写景的目的往往在于抒情,因此我们就要通过这些景物的特点,来把握景与情的内在关系,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与诗歌的主题。

例如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积雨”“空林”炊烟,诗人登高远望,只见天地一片潮湿,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 “水田”“白鹭”,“夏木”“黄鹂”,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一片层峦叠翠的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在山中“观朝槿”,在松下“折露葵”,不“与人争席”,优美的自然风光,衬托出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的情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充分显示了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特色。

  高考中常常这样出题:

1.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叫做“分析意境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而答题时就要抓住诗句或一些词语,展开自己的想像和联想进行再创造,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然后用优美的语言,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我们阅读古诗词,第一步就要抓住这些诗歌中最表面的也是最基本的东西,即诗词中所写的人、事、景、物,为下面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服务。

 

第二步:抒了什么情?

古人说“诗言志”,这个“志”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古典诗歌无论是写人叙事,描景写物,还是写边塞战争、咏史怀古,目的都是为了抒情,只是不同的作品抒情的方式不同而已,有的直接抒情,有的间接抒情。而准确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又是评价古典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关键。所以前面第一步理清了诗歌中写了什么人、事、景、物,这就为第二步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础。

例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此诗通篇写景,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同时抒发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欢悦之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又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诗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抒发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离情。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也赶不上汪伦送我的真情。在这首赠别诗中,诗人就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却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长安已经被叛军破坏,只有山河依然存在。长安城中春天已经到来,却只有野草树木丛生。感伤时局看到花开也使我落泪,遗憾离别,听见鸟鸣也使我心惊。战火持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信能抵上万两黄金。满头稀疏的白发越搔越少,竟然插不住发簪。本诗深深地刻画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我们仿佛真切地看到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眼看春花,耳闻鸟鸣,感伤国事,思念妻子,潸然泪下的诗人形象。

这些诗词,都是在对人、事、景、物的叙写中抒发感情的,有的直接抒情,有的间接抒情,无论是哪一种抒情方式,我们都要弄清其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与诗人情感之间的关系,把握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

 

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失误及策略

  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可以说是中考试题中的“老大哥”,它所占分值比较大,主观性也比较强,也较难把握,所以一般得分率都较低。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解答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呢?那就是——了解常见的失误,找到对策——防“错”于未然。现在我们就结合 2007年各地中考试题中现代文阅读题中的常见失误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审题大意,答非所问。
  中考题的题干设置是非常科学、严密的,需仔细揣摩,弄清思考的方向。否则稍微大意,就可能会答非所问。例如,广西贵港卷第15题: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很多考生就因粗心大意,忽略题目中的“些”字,只答了一种描写方法,因而造成了失误。
  【预防措施】答题前认真阅读题干,琢磨关键词,注意题干中的数量词要求是“哪些”、“各种”、还是“哪个”、“一种”或“某种”,疑问代词是“怎样”还是“什么”,是否问了“为什么”(要求说明理由)之类的问题,然后从中发掘其隐含信息,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钥匙。
  二、归纳不全,忽略要点。
  “归纳概括”题是现代文阅读中每年必有的题型,尤其是记叙文阅读最明显。答题时学生必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且需主次分明、要点全面。例如,福建省福州卷《一千张糖纸》第20题:文中的“我”为什么“忽然有一种很累的感觉”?有的考生在答出“因为表姑的失信”这一要点后,就“戛然而止”,对于其他的原因都忽略了,丢分不少。因此,回答此类题切忌残缺不全、主次颠倒、以偏概全。
  【预防措施】解答归纳概括性试题,要“左思右想”、“上下求索”,从全局入手,进行全方位思考,然后再抓住核心语句,全面归纳答案安排词语的顺序找出最佳答案。
  三、储备不够,发挥失常。
  联系生活,阅读鉴赏文中句子,是近年来阅读的新题型。考生除了要全面理解文章外,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联想能力,方能作答。一般难度稍大,需要平心静气,用心分析。例如,山东省淄博卷《苏七块》第20题: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任选一处加以赏析。有的考生就因为缺乏必要知识的积累和联想能力,再加上考场的紧张气氛,只是匆匆写了“苏七块善良的本性,医术精湛”的句子后,就再也找不到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句子了;有的考生,居然因情绪太紧张,根本忘记了“细节描写”为“何物”,答非所问,失分很严重。
  【预防措施】平时备考中,我们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增加必要的知识储备,训练临场应变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做到临阵不慌,泰然自若,冷静思考,从容应答。
  四、只看表象,遗漏本质。
  考查表达能力是现代文阅读题型的又一重要内容。例如,湖南省长沙卷《大年初一没有下雪》第22题:文章标题“大年初一没下雪”有什么含义?有的考生直接抄录文中句子“在回乡的时候,最怕碰风雪天,而我希望今天赶快下雪,下得越大越好”,只答出了表象而没有挖掘实质、把握住原文精髓。
  【预防措施】在备考训练中,学生要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准确地筛选其中的信息,并试着用精练的语言表述出来。而在考场作答时,更要注意在看到表象的同时,把握文章的要义,抓住本质。
  五、常规题型,套路作答。
  现代文阅读题中,经常有一些常规的题型。这类试题因为平时做多了,就形成了一个套路,所以有的考生往往抛开文本,不看文本的内容,只凭以往经验,主观臆断、生搬硬套作答。例如,湖南长沙卷《大年初一没有下雪》第23题:文中插入了一段“男人哭诉”的情节,这段插叙有什么作用?就有许多考生按套路答出了“吸引读者,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的空话,而没有具体到文本进行详细分析,结果丢失分数。
  【预防措施】牢记“答必有据”的原则,千万不可凭经验,无凭无据地主观臆断;答题时以具体语境为依托,理清思路,把握主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深入分析。
  当然,现代文阅读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备考充分,考场认真、细心,表述简明全面,语言通顺,得分率一定会大大提高。

现代文基本题型题及解答思路

 

题型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  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  ⑶埋下伏笔

⑷设置悬念;    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     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 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2: 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

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 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 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题型3: 分析手法及作用(见前四大类13小类).这里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 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题型4: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Tag:高中阅读题及答案高中阅读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高中阅读题及答案


上一篇:文言文阅读(9分)《高山流水》附答案_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