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高中阅读题及答案高考正在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生态» 正文

高考正在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生态

[01-18 22:16:23]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高中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8192

概要:高考正在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生态韶关市田家炳中学 王军 今天,听了周老师感悟自然类散文的阅读交流课。备课组精选了十多篇文章作为课外阅读篇目发给学生,今天这节课是学生阅读情况的反馈,学生自由交流相关篇目的阅读体悟。评课会上,有部分老师主张从表现手法、思想内容等方面对学生的阅读交流进行规范。这反映了中学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的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老师从心理上都重视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当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提高阅读题的分数又是师生脑中挥之不去的魔咒。大凡有阅读经验的人都知道,没有人在阅读时会刻意去想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阅读是一种个性、感性的心理活动。只有非常自由的状态下,才能获得审美的享受。学生说,自己读这篇文章觉得很有味,老师一讲味全没了。老师讲了什么呢?无非是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手法,起了什么作用等等之类的问题。老师精选了一些美文,送给学生一道精神大餐,可又要求学生在吃完之后,一定要从色香味方面去点评一番,学生带着这个压力去享受这顿美食,结果只有土气息,泥滋味了。钱钟书先生说,一个人只有在心无挂碍的时候才会感到快乐,我想阅读更应是如此吧

高考正在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生态,标签:高中阅读,http://www.wenxue9.com

高考正在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生态

韶关市田家炳中学   王军

 

今天,听了周老师感悟自然类散文的阅读交流课。备课组精选了十多篇文章作为课外阅读篇目发给学生,今天这节课是学生阅读情况的反馈,学生自由交流相关篇目的阅读体悟。

评课会上,有部分老师主张从表现手法、思想内容等方面对学生的阅读交流进行规范。

这反映了中学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的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老师从心理上都重视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当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提高阅读题的分数又是师生脑中挥之不去的魔咒。

大凡有阅读经验的人都知道,没有人在阅读时会刻意去想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阅读是一种个性、感性的心理活动。只有非常自由的状态下,才能获得审美的享受。学生说,自己读这篇文章觉得很有味,老师一讲味全没了。老师讲了什么呢?无非是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手法,起了什么作用等等之类的问题。老师精选了一些美文,送给学生一道精神大餐,可又要求学生在吃完之后,一定要从色香味方面去点评一番,学生带着这个压力去享受这顿美食,结果只有土气息,泥滋味了。钱钟书先生说,一个人只有在心无挂碍的时候才会感到快乐,我想阅读更应是如此吧。

周老师的这堂课,也给了我对课型的思考。现在中学语文课堂的课型有四类:作文指导课、作文讲评课,阅读课,练习讲评课。阅读分为精读和泛读,而现在阅读课堂主要是针对精读而言的,一篇课文一般要讲两个课时。精读课的设计很明显都是围绕阅读题的知识点而来的,在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上纠缠不休。语文老师有时候多想让学生在课堂上静静地读点书,但老师不敢啊,学生也不干啊。学生急于想提高现代文阅读题的分数,渴望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得分的答题模式。于是,师生都被阅读题绑架了。

久而久之,老师也失去了阅读的冲动和个性体验,难以达到“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的影响。曾在一次学生课外阅读调查中发现,有同学听到一位同学眉飞色舞地讲述水浒中的情节,被感染了,也就产生了阅读的冲动。有学生听了“枉凝眉”这支曲子,就产生阅读红楼梦的冲动。当老师满脑子是阅读题的知识点时,没有对哪一本书的极具个性的阅读体验,我们拿什么去感染学生。 闻一多讲楚辞,优雅感人。他把上午的课换到晚上,天黑下来的黄昏,在教室之外,点个香炉,拿个烟斗,长长吐出一口烟雾,用顿挫鲜明的语调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一多先生的性情课堂遂成了不可复制的风景。闻一多等学界泰斗的学识我辈望尘莫及,然而这用真性情对待阅读的风度更是让装腔作势的我辈汗颜。

讲评会上,周老师提及一个想法,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愚以为,书千千万,每个人的审美情趣、人生阅历差异很大,对书籍的选择也会有差异。同读的这本书肯定是老师的“好书”,但未必受学生欢迎,学生未必感兴趣。这个要求,未尝不又是一种绑架。

 

题号

考纲要求及考题类型

应试策略及解题方法

1

字音 多音字 形声字

把字放到一定的语境中与词义联系起来。

2

字形(1)同音音近字(2)同音义近字(3)音形都近字(4)形近字          

(1)从理解词义入手(2)利用对应关系掌握(3)通过组词辨别。注意互用字。  

3

近义词的辨析    

(实词或虚词)(3分题)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选择。1、实词:(1)注意感情、态度、语体色彩;(2)注意理性意义(词义的侧重点,轻与重、范围的不同);(3)语法功能(词性不同,搭配习惯差别); 2、虚词关联词:(1)语法功能和特定意思;(2)结构关系和成对成套的特点。    

4

成语、熟语的使用

(3分题)

注意适用范围(语境),感情与文体色彩,语法结构的不同。(重在理解) 

5

标点符号的使用(3分题)

重点提示:1.问号⑴选择关系复句的疑问句应用在句末。

⑵句中有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但不要求回答的句子不用问号。

⑶表强调某种感情的反问句,句末用叹号。

⑷介于陈述句与疑问句之间的句子,信多于疑用句号

2.顿号 : ⑴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不能用在句与句之间。

⑵介词结构的并列用逗号,不用顿号。

⑶常用在一起的词语并列可不用顿号(工农兵学商)

3.冒号:⑴用在总分或分总关系之间的总括性句语中。.⑵提示性的词语放在句子中间,不用冒号,用逗号。

.4.括号: ⑴括号内是词语时,不用点号,括号内是句子时不用句末点号。

⑵括号内再有括号,里面应用“[  ]”。

 

 

6

病句的辨析 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份残缺或赘余、结构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3分题)

解题步骤与方法:凭语感扫描,用方法检验。

(1)单句采用紧缩法,先抓主干后理附加。

(2)复句要先看关联,然后以分句为单位,采用紧缩法去判断。

 

 

7

 

8

 

 

 

9

 

10

社科或科技类文章阅读(12分题)    

(1)       理解文中重要词的含义(概念);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内容);

 

(3)筛选并繁合文中的信息(新知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1)答题要领:   ①遵循语境原则辨析词语理解语句。

②弄清代词的指代意义。

③确定文段的中心句(主旨句、首括句、过渡句、修辞句、语篇指示语句和情态语句)。

④筛选整合信息,注意基本概念和新知识的解释、阐述。

⑤把握文体及文体特点(说明文抓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抓中心论点)。

(1)         (2)答题步骤: ①依题干找出检索范围(段落)及角度;             

(2)             ②依据选项逐一对照原文;

(3)             ③瞻前顾后,找出关键语句,并组合。

(4)             ④确定答案。

(3)解题方法:  ①以文解文(即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语句的意义进行分析,联系上下文把握理解语句的意义)。 

②科技文:抓主旨,抓信息,利用选顶,排除干扰,对照原文做出选择。

③社科类文:抓观点,材料和思想。

 

11

 

12

 

 

13

 

14

文言文阅读(12分) 

对实词、虚词的理解 。

 

理解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考纲》规定的18个之中选择)。      

筛选信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                 

整体把握文章,评价思想内容。                 

(1)                  (1)命题思路11、12题,    *实词:①一词多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②古今异义;③通假字;④偏义复词;⑤词类话用。    *虚词:学过的35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特殊句式及用法: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谓前、宾前、定后、介后)。    13、14题重在理解分析归纳概括,代入原文,以文解文。

(3)                  (2)答题要领:①明大意(知人明事);②通词句(结合语境);③能辨析(五W、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经过、几个时间、几个地点、发生、发展的原因,多少原因)<1>Who<2>What<3>When<4>Where<5>Why

     (3)分析答题过程:篇――句――词――篇

15

文言句子的翻译(8分题)。标准是“信、达、雅”,重点是“信达”。“6+1”:替(古今异义)、扩(一词多义)、留(人、物、地、官名词)、增(省略句)减(语气助词)、移(倒装句)+猜

   (1)答题要领:(一大原则四项注意)  

①不脱离语境理解句意;  ②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 ③注意特殊句式;④注意词类话用;⑤注意译文通畅。

  (2)答题方法:

①先分解(按句子成份剖解);②再对应(字对词,排语序);③后组合(重在调整,前后照应,确定复句关系)。

说明:遇到疑难句也可用此法。

16

古诗词的鉴赏(6分题)

考查要点:(1)正确理解字句的含义;(2)对文学知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的识记、理解;(3)对修辞手法和技巧的辨识、理解;(4)对意境、艺术形象、主旨的把握;(5)对感情基调、艺术风格的把握;(6)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考纲”要求: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注意:鉴赏作品的意象和语言要注意两个方面:即词句的理性意义和情态意义。

意境;“意”是作品的思想感情;“境”是具体的事物所组成的画面。意境是作品所描绘的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诗词鉴赏要解决的四个问题:

 1诗中写了什么?

 2怎么写的?

 3为什么写?

 4这样写的好处?

一、答题要领:“诗言志”表达的是作者的志向,思想和情感,鉴赏重在领悟诗歌的意境,应当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和体味。

二、鉴赏的思路与要点:

㈠形象鉴赏关键把握形象的内涵。⑴人物形象;⑵意象;⑶前两项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即寓情于景和即景生情。

㈡语言鉴赏:⑴理解词句的意义(情景结合);⑵理解诗眼蕴涵的情思;⑶注意词序倒置,突出重点的作用;⑷理解运用典故是作者表达思想的关键。

㈢表达技巧方面:注意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⑴修辞手法及作用:①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夸张、拟人、通感;②结构类(作用:强调突出)排比、反复;③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设问、反问。

(2)表达方式:咏物(叙述);描写:直接(正面)、间接(侧面)、工笔(细描)、白描、肖像、动作、心理、景物描写等;抒情: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3)表现手法:①映衬(正衬、反衬、陪衬、动静互衬);②对比;③曲笔;(正话反说)④象征;⑤渲染;⑥烘托;⑦比兴;⑧铺陈;⑨虚实结合;⑩以小见大; 11动静结合;

(4)结构、思路和脉络:①把握起、承、转、合(尤其七绝)及大多数先景后情的特点;②铺垫、照应、伏笔。 

㈣思想内容的评价:把握意境和主旨。

⑴主题的社会意义;⑵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闺妇幽怨、忧国忧民、怀才不遇、怀古伤己)。

三、鉴赏步骤:

⑴诵读(了解大意)。⑵解题 (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⑶释句解词(找意象)。⑷入境(品情思)。⑸会意(领会主旨)。⑹评价(评定优劣高下)。

17

名句名篇的补缺(4分题)

    复习重点高中2-5册课本中的名句名篇。范围参考背默总览,把握重点兼顾其余。

 

 

 

18

 

19

 

20

 

 

21

文学作品的阅读(18分题)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先内容后形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注:高考侧重于对考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1、解题思路:把握作品形象,体味作者情感,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鉴赏作者的语言。

2、阅读过程:泡、找、进、猜、补。

3、答题步骤:

(1)认真读题(文题)预测联想;

(2)浏览首句,了解梗概;

(3)阅读全文,边读边画(重点:作者和年代,重要的时间、数据和有关资料、主要事实和典型形象;表现作者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句;语言的特点和修辞的作用);

(4)审题干(判断答题的范围和要求);

(5)开始答题(把握文体特点和作者的感情线索);(6)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4、答题要点:

(1)散文阅读:

抓住线索、体会意境(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移物就情)、品味语言;

(2)小说阅读:

A分析人物(①分析塑造手法;②把握人物思想性格;③通过社会环境,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补充鉴赏人物形象;④分析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行动、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B把握故事情节(领会所揭示主题的深刻性和人物性格发展的曲线);

c体味环境描写(着眼于小说三要素之间的联系)。

(3)戏剧阅读:

A 分析戏剧冲突(原因,性质及与人物塑造的关系)戏剧冲突方式:a 人物的性格冲突(外部冲突),例如《雷雨》b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内部冲突)例如《窦娥冤》c人物与环境(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冲突,例如《茶馆》.

B 揣摩戏剧语言(舞台提示和人物语言)。

5、答题方法:

⑴以文解文(见科技类阅读);

⑵以事解文(事,即相关背景信息和相关事实);

⑶以理解文(参照常理,理解语句的意义);

(4)以情解文(以人之常情揣摩人物的特定心情);

(5)解答主观题至少有两道题用原文原句或用原文词组、语句组装。(鉴赏方面见16题)

22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4分题)。

1、     1、扩句的四种类型:(1)主句的扩展;(2)接续填补空白;(3)定向联缀词语成句;(4)话题情景阐发。

 2、压缩的三种类型:(1)概括大意(导语新闻);(2)概括标题(精准、简练、有吸引力);(3)概括要点(准确全面)。                             

(一)扩句:1、解题思路:扩展语句是铺陈。(1)要讲究意蕴,力求创新。(2)注意精心构思,展开联想和想象。(3)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2、解题步骤及方法:(1)细审题干,按要求思考。(2)吃透原句,辨析隐含信息、单句复句、扩展内容,修辞手法。(3)结合前两点考虑多设方案。(4)按题于要求比较筛选,修改确定。(5)注意语意连贯,句式与修辞格是否与要求一致。

(二)压缩:

1解题思路:压缩语段是提炼,要抓关键词句,删繁就简,去次留主,再仔细地组织好语言,既要把点答全,又不要超过字数。

2解题步骤及方法:(1)弄清题干要求。(2)细读原文,把握中心。(3)分析原文的内容要点。(4)根据原文中心,确定原文内容的删留。(5)根据字数要求对保留内容进行加工,得出答案。

23

一、变换句式

二、简明、连贯、得体

注:只考查其中一项(4分题 )。

1、                1、变换句式,要求掌握常见的句式,按要求在这些句式间自由转换。

 八种类型:(1)长句和短句。(2)主动句,被动句和把字句。(3)整句和散句。(4)肯定句和否定句。(5)单句和复句。(6)一般语句和特殊语序句。(7)普通陈述句和排比句。(8)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

2、连贯与选用

(一)主要句式变换方法:

⒈长句和短句:(1)长句化短句的步骤:1)准确地划出原句的主干和附加成份。2)思考所变短句之间需何种关系才能保持原意,并且达到连贯的要求,进而确定其关系(因果条件、并列、顺承)。3)主干部分独立为一句。4)其他句用代词作主语或用关联词连接。5)根据题干要求检验。(2)短变长:主要将几个短句的主语、谓语、宾语紧缩为长句的主谓宾语,将其余内容有序的变成附加成分,如定语、状语。

2、单句与复句⑴单变复:可以加上适当的关联词组成复句。⑵复变单:关键是先确定好所要改成单句的主干,将复句的分句抽出来变为只有一套主谓结构的诸个小的表意单位。

⒊散变整:先看散句散在那,如何变才能整齐,变完后要通畅。

(二)简明:指能删去多余的语句,消除歧义。

(三)得体:指能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四)连贯:解题思路及要求:⑴话题或陈述对象应一致;⑵音节,结构要谐调;⑵语序(问答、关联、指代)要照应;⑶ 表达要人合乎事理和语境,语脉要贯通;句式前后要一致。

24

仿句(4分题)考查内容:1、语言运用能力;2、联想创新的思维能力;3、修辞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八种修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答题思路及方法:仿句是对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进行仿制,从样句的思路到形式都要严格照原样保存,必须做到三同一对仗,即结构相同、句式相同、修辞方式相同,关于对仗没有硬性的要求。仿句做到形似和神似(要求把虎画成虎,而不能画成猫)2、两点注意:(1)形式上的约束性。(2)内容上的创造性。3、若考题中没有仿照例句,必须严格按照题干所限制的条件造句。

25

作文(60分题)1、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2、发展等级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3、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在“基础等级”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4、话题作文由话料(材料)、话引(材料的提示语)、和话框(话题作文的要求和限制)组成。注意各的作用。5、话题作文类(1)概念型:如《尝试》、《诚信》。(2)关系型:如《无为与有为》、《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

6、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1)图形:抓寓意(2)记叙A记人:抓思想、品德;叙事:抓意义:写景状物:抓特点及寄寓的感情。(3)议论:抓论题、观点。(4)说明:抓对象、本质。

                

  (一)话题作文的审题;话题作文源于材料,不限于材料,但不能脱离材料。审题:⒈要揣度出题意图。⒉要准确地把握话题概念的内涵(话题材料内容的主旨)和外延(话题材料主旨限定的范围,即作文内容上的限制)⒊审题切忌⑴任意扩大话题概念的外延(走题)。⑵阉割话题,然后取其局部,以偏概全(偏题)。⑶仅朦胧地存在相关话题的概念,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离题)。

   (二)立意:

⒈立意的宗旨: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⒉立意的标准:紧扣话题,充满哲理,贴近时代,启迪人生。

⒊立意的思路与步骤:⑴说什么(把握话题内涵,确定内容角度)。(2)为什么这么说(明确观点或中心论点(3)怎么说(确立写作提纲或内容梗概)。

⒋立意的过程和方法:透过表象――把握内涵――抓准实质――归伍到哲理上。

(三)拟题的思路及要求:1、要从自己确立的角度出发,不要太大太泛。2、要全理出新,不落俗套。3、要简洁、鲜明、内涵深刻,不雷同他人。4、要具有吸引力。

(四)作文的内容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明确,内容充实,富于个性。

(五)文章首段四忌:(1)虚张声势。(2)故弄玄虚。(3)无病呻吟。(4)大而无道。

(六)谋篇布局的要领:袖手于前,成竹在胸,疾书于后,一气呵成。

(七)文章结尾三注意:⑴结尾是全文的归纳,不是重复前文;⑵注意提高引申;⑶要给人以回味激励、启发和思考。

富于个性就是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                           

阅读教学的心理流向与教学设计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周永发

【内容提要】阅读教学的本质,不是知识的授受,而是以知识为载体,在实现知识转化、迁移的过程中,实现智能活化、情操陶冶、意志培养、人格完善的复合过程。教学心理流向便是这一“化学”过程中的思维流动。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随机调整预想的安排,随时调控学生的心理流向。

【关键词】阅读教学  心理流向  课堂设计

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应当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学生,并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观察学生的心理流动趋向,这是阅读教学中要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

一、对阅读教学心理流向的认识

“阅读教学心理流向”的提出,是对传统教学观的突破。“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授受被看作是教育的中心,甚至把教育等同于知识的授受,这样,传统教育中的智育不过是知识的灌输”。(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传统教学观视教学过程为知识灌输的“物理”过程,全然不顾学生个性心理特点,无视学生的心理流向的质和量。传统教学观又把阅读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看成是师生之间的单向、线性、静态的知识授受关系,至多也只承认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三角形关系,无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网络式、动态的心理沟通,信息交流关系。对于传统教学观的弊端,人们已有所认识,但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告诉我们:自觉重视学生心理流向的教师还不为多数!因此,我们必须在深刻反省的基础上,认识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流向。

阅读教学的本质,不是知识的授受,而是以知识为载体,在实现知识转化,迁移的过程中,实现智能活化、情操陶冶、意志培养、人格完善的复合过程。教学心理流向便是这一“化学”过程中的思维流动。阅读教学心理流向的质和量,不仅影响教学知识目标的实现,更会影响智能目标,情意目标的实现,影响到学生作为一个人的素质的提高。然而,心理流向是很不稳定的,它的可变性,要求阅读教学进行之前要周到全面地预想其可能的变化,又要求阅读教学过程中,随机调整预想的安排,随时调控学生的心理流向。

二、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实施的预想,综上所述,教学设计因心理流向的可变性而产生设计的预制性与机变性。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学设计预制性与机变性的有效统一。既要精心设计,预制教学过程,又要随机调整,使之既适应学生现场的心理变化,又及时给这种心理流向以正确的导引,即以动态的标准去要求教学设计。

三、对优化设计、提高心理流向质和量的思考

首先,要不断协调教学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和谐人际关系中保证心理流向的畅活。

师生关系是古今中外教育家非常重视的问题,新型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这是教学中人们熟知而淡忘的老问题,更是时下语文教学日趋严重的新问题。“‘升学重荷’造成的心理扭曲,使不少教师缺乏教学‘安全感’,从而将学生的分数视为自己荣辱的标志和升降的筹码,这样,没有‘安全感’的老师可能会极力通过强迫使他们的学生变成他们的附庸品,来满足自己安全感的需要”。(美国社·舒尔茨《应用心理学》)这样,教师“精心”设计的安排,容不得学生的突破;设计的不妥,容不得学生批评,而只能强使学生接受既定的设计,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导致了师生的对立,情感上的磨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流动会迟缓,艰涩,甚至不会流向应当关注感知的教学内容,甚至于产生逆向的思维流动。这种强制执行的教学,也能收到一点知识记忆的效果,但由于是非情绪记忆,会随着考试的结束,遗忘便告开始。

相当遗憾的是,忽视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决非个别现象。班级授课制的特点是:教学是在一个“集团”中进行。教学设计的预制和机变就要充分考虑这一点,以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体现“集团动力”的教学优势。然而“升学竞争”误入歧道引起非正常的“教学竞争”,教师之间教学的封闭性,也直接影响学生之间的封闭关系,正像有人所比喻的那样:一群各怀心思的人乘上一辆长途汽车,互不沟通,死气沉沉,然后到站下车,各奔东西。个体之间的心理距离远不如空间距离那么近!

    因此,在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心理流通。教师应当在教学环节上创造让学生交流沟通的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有人认为初中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参与沟通交流的积极性不高,在所难免,是年龄所决定。笔者在多年实际中认识到,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崇尚的是高质量的心理流通,信息交流,他们尤其容易受到人际关系的制约,教师对他们信息反馈的不尊重,同学对他心理上的缺少关注,乃至打击,会造成心理流通的阻塞,心扉的封闭。

    由此观之,优化教学设计,便是在教学中尽可能创造条件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愉快、自觉的心理沟通,缩短其心理距离,形成一个多向、网络式、动态的心理流向渠道,学生的心理流向的量增加了,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便能成为智能发展的“促进酶”。学生的思维活跃,心理流向便纳入了一个亢奋的轨道。




Tag:高中阅读题及答案高中阅读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高中阅读题及答案


上一篇: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应试策略
《高考正在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生态》相关文章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