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教学活动公开课全国语文公开课评点案例» 正文

全国语文公开课评点案例

[01-18 18:50:44]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公开课   阅读:8129

概要:我是语文教师出身,仍然执着地热爱语文教学工作。我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是一名专家学者型的官员,应该有两个支撑点。一个支撑点是他的管理水平,另一个支撑点是他的专业水平。如果这两个支撑点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他就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或是“官员”。上午在会上我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讲了我市语文教师培训工作的思路和做法,那是我的本职工作;今天下午来谈对这两节课的感受,仍然是我的本职工作。我不敢说我还有多少语文墨水,工作确实很忙,所以我特别想和同行们交流,想在我的另一个支撑点,即从我的专业角度汲取语文营养,强身健体。特别是刚才听到几位老师的发言,我很受启发。有些是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想到了,有些没有想到,因此还要特别感谢语文出版社在锦州召开这次全国性的研讨会。今天,我们在此深入研讨语文教学问题,真正是为孩子们负责,真正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两节课的内容对于我个人来说,过去是读过这篇课文的,课前曾有了一些感受,也思考了一些问题。但是,今天我要讲的确实是我在听课过程中生成的一些想法,不是原来就想好了的。我先说这节《周庄水韵》。刚才黑龙江的同志说得非常有道理,就是我们北方人去感

全国语文公开课评点案例,标签:公开课教案,http://www.wenxue9.com

  我是语文教师出身,仍然执着地热爱语文教学工作。我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是一名专家学者型的官员,应该有两个支撑点。一个支撑点是他的管理水平,另一个支撑点是他的专业水平。如果这两个支撑点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他就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或是“官员”。上午在会上我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讲了我市语文教师培训工作的思路和做法,那是我的本职工作;今天下午来谈对这两节课的感受,仍然是我的本职工作。我不敢说我还有多少语文墨水,工作确实很忙,所以我特别想和同行们交流,想在我的另一个支撑点,即从我的专业角度汲取语文营养,强身健体。特别是刚才听到几位老师的发言,我很受启发。有些是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想到了,有些没有想到,因此还要特别感谢语文出版社在锦州召开这次全国性的研讨会。今天,我们在此深入研讨语文教学问题,真正是为孩子们负责,真正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两节课的内容对于我个人来说,过去是读过这篇课文的,课前曾有了一些感受,也思考了一些问题。但是,今天我要讲的确实是我在听课过程中生成的一些想法,不是原来就想好了的。
  我先说这节《周庄水韵》。刚才黑龙江的同志说得非常有道理,就是我们北方人去感受水乡确实很困难,尽管我们想了很多办法,用画面、用地图来展示周庄的地理位置,周庄的表象和风貌。但实实在在的说,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确实很困难,因为我们北方的学生没有南方的“生活经验”。但是我也想说,“从生活经验出发”并不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唯一途径,特别是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完全凭直接经验的获得的,还要凭间接经验。这也是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最基本的观点。那么,我们怎样学习,并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出发去感受“周庄水韵”呢?这确实值得我们教者思考。我也想就刚才那位四川老师说的观点说下去。的确,《周庄水韵》“水”是表象,“韵”是内涵,从这个角度说,《周庄水韵》抓住“韵”这个核心,围绕“韵”做文章,应该说基本点没有错。但是四川那位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就是这个“韵”必须从表象出发,从景象出发,触景生情。这一点我们做课的老师的理解是有差距的,也就是说北方的师生理解这个“韵”与南方人相比,缺少了水的灵性。这让我们认识到召开全国性语文教学研讨会的必要性和研讨会的价值所在。
  我想到几个问题,不算是题外话。
  第一个问题,关于读风与文风。我们看到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朗读了几大段课文,应该说声情并茂,发挥了朗读的优势。散文的美通过朗读可以展示出来,朗读的风格与文章的风格,或者说读风和文风应该是一致的,这一点教者做的是不错的。但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却缺少变化,平铺直叙,极少有起伏波澜。特别是学生读第三次到周庄时,从那大段的开头一直读到结尾,整个过程显得太累,不美,不清新,不清爽。这是读风与文风问题。
  第二个问题,关于感知和感动。教者说,对这篇课文要整体感知,我认为这是符合教材编写思路的。从读的规律上说,应该是整体感知然后才能去细细品味,这是对的。但是,感知课文如果离开了对文章的深入理解,我们说是感知不到位的,是肤浅的感知;而肤浅的感知,导致了学生不能感动。我觉得今天课堂气氛有些沉闷,是因为有些学生没有被周庄水乡的神韵所感动。就整体感知来说,我们可以发问:学生感知了吗?可以说,感知了。但感知到什么程度?——肤浅!所以不能令学生感动。感知是认知范畴,感动是情感范畴,情感依赖于认知。
  第三个问题,关于发散与发现。发散与发现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你不能发散思维,拘谨,拘泥,那么你不可能发现美;反过来,如果你没发现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思维同样不能发散。所以,我说发散和发现应该是相互促进的。我认为今天教者表现较好的一点是,她以“韵”字为核心,不拘一格,没有束缚学生的发散思维,因而学生对美的理解是千姿百态的,是千差万别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发现的每一点美,教者都鼓励学生可以用自己富有个性的一个词语表述它,并把这个词语写出来了。这就叫做尊重学生的意见。我以为,《周庄水韵》的“水韵”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答案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韵”的认识和理解必须发散,但它的基础是首先发现“景美”,然后才能感受这个“水韵”。
  第四个问题,关于联想与想象。我觉得学生今天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我们看到,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学生的知识储备,都是相当不错的。学生想到“相看两不厌”,想到桥上风景那首诗,学生能从《周庄水韵》想到《再别康桥》中的小河,学生能从《周庄水韵》的“韵”想到“小桥流水人家”——应该说学生很了不起。在休息时与老师们交谈,我说“学生不是零起点”,任何学科任何知识对不同的学生来说都不是零起点。我们承认学生有差异,但绝不是零起点。联想与想象,孩子们并不缺乏,关键是调动储备,激活思维。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到的。
  第五个问题,我想说说文路与课路。文章是这样一个思路来写,但教课的路子可能是另一个样子。也就是说,作者表述的周庄水韵即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文本的教材,我们不妨称之为“文路”。而教者的教学还要有另一番创作,我们可以称之为“课路”。我觉得文路是清晰的,但课路却显得不够清晰,特别是前边那几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尽管教者对文章的思路评价说,作者游踪的“踪”不是很明显,我同意这个观点。如《周庄水韵》不像《长江三日》,那个是“移步换景”,那种写法是非常明显的,《雨中登泰山》也是那种“移步换景”的写法,而《周庄水韵》确实不明显。尽管如此,应当说《周庄水韵》文路还是清晰的,但今天的课路还不能说是特别清晰。
  这是我对第一节课聂红执教的《周庄水韵》讲的的五点意见。关于第二节课刘丹执教的《交流格言》我也想说五点意见。
  第一点交流与交换。这节课是语言交际,课题是“交流格言”,不是“交换格言”。但我们说,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交换。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的给你,你的给我,那是一种简单的交换;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对话,那叫交流。物品互易,是交换;思想渗透,才是交流。这是质的区别。但是,正像我们几位评委老师所说的那样,学生交流的成分、交流的比例、交流的覆盖面还是有缺陷的,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1] [2]  下一页


Tag:公开课公开课教案语文教学 - 教学活动 - 公开课


上一篇:评一节语文公开课
《全国语文公开课评点案例》相关文章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