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概要: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二、教案 课 题 《分子和原子》 授课人 饶志权
一、教学设计思路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
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
二、教案
课 题
《分子和原子》
授课人
饶志权
学 校
湖北省仙桃市实验初中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能力目标: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仪器药品
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部分】一、分子的真实存在。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