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自然条件的好坏”在句中为介宾短语作状语,应当用介词“由”,而不能用连词“由于”。 5.连词、副词混用 如: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都有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在一些中小城市,甚至在一些农村,封建迷信也在抬头。 ——在“中小城市”和“农村”之间应当用副词“特别”或“尤其”来表示强调,却误用了递进连词“甚至”。(二)搭配不当 如:无论老师和学生,在3+X考试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从观念到思想的变化。 ——“无论(不论、不管)”只能与“还”、“还是”搭配,不能与“和”搭配。 (三)位置不当 如:我不仅认识她,王军也认识她。 ——“不仅”应放在句首,因为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若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应放在前一分句的主语之后,如:我不仅认识她,而且也认识你。不仅我认识她,王军也认识她。 对虚词的考查,表面考查的是“混用、误用、搭配不当”等问题,实际考查的是对句意的理解和把握。因此,虚词的备考复习除了了解虚词的运用常识之外,还必须抓住语境,搞清句子的逻辑关系,在深入把握语意上下功夫,在阅读感悟的深层次理解上下功夫,这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虚词(人教版高三必修),标签:语文辅导知识,http://www.wenxue9.com
——“自然条件的好坏”在句中为介宾短语作状语,应当用介词“由”,而不能用连词“由于”。
5.连词、副词混用
如: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都有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在一些中小城市,甚至在一些农村,封建迷信也在抬头。
——在“中小城市”和“农村”之间应当用副词“特别”或“尤其”来表示强调,却误用了递进连词“甚至”。
(二)搭配不当
如:无论老师和学生,在3+X考试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从观念到思想的变化。
——“无论(不论、不管)”只能与“还”、“还是”搭配,不能与“和”搭配。
(三)位置不当
如:我不仅认识她,王军也认识她。
——“不仅”应放在句首,因为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若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应放在前一分句的主语之后,如:我不仅认识她,而且也认识你。不仅我认识她,王军也认识她。
对虚词的考查,表面考查的是“混用、误用、搭配不当”等问题,实际考查的是对句意的理解和把握。
因此,虚词的备考复习除了了解虚词的运用常识之外,还必须抓住语境,搞清句子的逻辑关系,在深入把握语意上下功夫,在阅读感悟的深层次理解上下功夫,这才是语言运用的根本,也是高考考查的目的所在。
方法点拨:
一、现在考试的重心由原来的关联词语填空转移到了非关联词语的虚词上,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尤其要重视这些非关联词语的虚词。要重视下面的十个注意点:
(1)要吃透规定。就是说要清楚有些虚词在使用范围、语法等方面的特殊规定。
(2)要把准词性。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因此要分清词性,以求准确运用。
(3)要摆正位置。也就是说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不能让虚词放错位置。
(4)要辨析异同。就是说必须辨析出它们的不同之处,然后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取舍.
(5)要对应搭配。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在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对应。
(6)要辨明关系.为了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辨明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淆、关系颠倒或强加关系等错误。
(7)要有机衔接。虚词作为语句表意的纽带,必须准确地显现出句意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做到有机衔接,而不能与语意逻辑相悖。
(8)要谨防脱漏。虚词的脱漏会直接导致成分的残缺,甚至影响到语意的表达。
(9)要删除赘余。虚词的使用应切合语境的需求,如果随意滥用,往往会造成语意的累赘、重复,甚至破坏句子的结构。
(10)要把准变换。有些虚词的使用形式虽然变换了,但其表意效果却是不变的,我们要通晓它们形式与表意的关系,不可以定势思维硬套。
二、辨析虚词的方法如下: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小品演员。
2.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
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如:小黄对我笑了笑。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对”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如: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等。
4.从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5.从语气的角度辨析。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
考向预测
一、特点
1.考查比较稳定
前些年虚词考查时断时续,而且多是考连词。自1996年以来,虚词考查几乎年年有,覆盖面也扩大了,考查了连词(包括关联问)、介词、副词、助词等。
2.近义比较
选择运用的题型中,近几年主要是考查近义虚词的运用。而题干的要求一般是“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它要求考生能辨析异同,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取舍。
辨别正误的题型中,有的也隐含着近义比较。比如1999年全国高考卷的第2题,三个错误项中,就隐含着“再”与“又”、“得以”与“得到”、“进而”与“从而”之间的比较。
3.常见常用
生僻的词和冷僻的用法不会在高考中考查。
二、重点
1.连词、副词
以前,高考卷中虚词的考查是连词,主要是关联词语的运用。近几年,介词、助词、副词都涉及到了,特别是副词,考得比较热。复习时这两类词语要多加注意。
2.几个题目,工、Ⅱ卷结合,全面考查高考直接考查虚词,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第工卷。题型一般是两种:辨别正误和选择运用。另外,还有两种考查形式:在第一卷中,与辨析病句结合起来;在第二卷中,与修改语句结合起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
上一篇:课本常见成语典故积累(粤教版高三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