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概要:一、聚焦“练熟还生”现象 明人张岱在《绍兴琴派》一文中,述其从师习琴,半年得二十余曲,可谓稔熟也。然而他坚持“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由生而熟,本是习艺常规;练熟还生,那就是非同寻常的独特体验了……张岱“涩勒出之”与清代郑板桥画竹体验酷似,郑板桥曾云:“剔尽冗繁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此亦深谙“练熟还生”之道。其实,无论是习琴还是学画,大凡追求艺术至高境界者都会在“练熟”基础上,不断进入新一轮“生涩”的艺术创造,如此方能体验“艺无止境”的乐趣。语文教学亦如此。长期以来,人们在阅读教学上一直困惑于经典名篇难以新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典名篇大多已被历代名家阐释解读,而一旦研读得太透太熟,则自我蒙蔽视野。譬如长期入选语文教材的《祝福》(鲁迅)、《荷塘月色》(朱自清)等,似乎已被历代名家阐释透彻,就连学生手中也有不少“权威”资料,教师除了给予学生现成的“学术定论”以外,如何引导学生“重读经典”似乎就成了问题。写作教学亦如此。教师批阅作文时往往对那些翻炒了N遍而仍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深恶痛绝”。譬如描写孩子的“眼睛”,到哪都是“水汪汪的”;一看“脸蛋”就非得像“红苹果”
“练熟还生”:一个语文教学现象,标签:语文辅导知识,http://www.wenxue9.com一、聚焦“练熟还生”现象
明人张岱在《绍兴琴派》一文中,述其从师习琴,半年得二十余曲,可谓稔熟也。然而他坚持“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由生而熟,本是习艺常规;练熟还生,那就是非同寻常的独特体验了……
张岱“涩勒出之”与清代郑板桥画竹体验酷似,郑板桥曾云:“剔尽冗繁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此亦深谙“练熟还生”之道。其实,无论是习琴还是学画,大凡追求艺术至高境界者都会在“练熟”基础上,不断进入新一轮“生涩”的艺术创造,如此方能体验“艺无止境”的乐趣。
语文教学亦如此。长期以来,人们在阅读教学上一直困惑于经典名篇难以新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典名篇大多已被历代名家阐释解读,而一旦研读得太透太熟,则自我蒙蔽视野。譬如长期入选语文教材的《祝福》(鲁迅)、《荷塘月色》(朱自清)等,似乎已被历代名家阐释透彻,就连学生手中也有不少“权威”资料,教师除了给予学生现成的“学术定论”以外,如何引导学生“重读经典”似乎就成了问题。
写作教学亦如此。教师批阅作文时往往对那些翻炒了N遍而仍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深恶痛绝”。譬如描写孩子的“眼睛”,到哪都是“水汪汪的”;一看“脸蛋”就非得像“红苹果”,而教师们除了批上“语言要注重文采”之类套话外似乎无可奈何,因为我们本身就缺乏此方面的写作教学策略。
纵观当下语文教学现状,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训练,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如上所说“由生而熟”再“练熟还生”,创造性地“读”“写”出一片语文新天地来,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练熟还生”现象背后的理论参照
1.高原现象:
中小学阶段的语言学习(包括听、说、读、写)本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要经历从开始、提高、高原期以及再次提高的循环往复。可以说,包括语言“习得”与“学得”在内的所有艺术修行都须经历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上文所说张岱习琴“稔熟”后还坚持“练熟还生”,就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处于习琴“高原期”,虽已“登堂”但未“入室”,所以他坚持“以涩勒出之”,一旦能在“涩勒”中找到突破口,就必将更进一步,从而实现新一轮的质的飞跃。
2.同化顺应: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一个“同化顺应”的过程。文学创作与欣赏属于人之认知活动,以皮亚杰观点论之,应是主体以原有“图式”不断“同化顺应”的过程。随着主体认知“图式”的不断积累,现实中就会出现越来越多被认可使用的“图式”,即所谓“现成套话”、“共同语言”。但是,文学的创作与欣赏,并不止于强化主体原有审美“图式”,更重要的在于能丰富主体内心的情感体验,而那种通行共用的“套话语言”,恰恰遮蔽阻碍了个体独特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从这个角度而言,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阅读欣赏,都要求人们能够“练熟还生”,以文学的原生态方式来还原文学的本真面貌。
3.语言陌生化:
形式主义奠基人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艺创作不是照搬所描写的对象,而是要对这一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处理,使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从而让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我们说,“陌生化”理论可能是文学领域“练熟还生”现象最直观的解释。因为,所有主体表达内心情感的文学语言,都是异常丰富和复杂的语言:欢乐与忧愁,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非理性……在这个“内宇宙”中,朦胧的、迅速嬗变而无以名状的心理情绪和体验,都很难用那通行共用的“现成套话”、“共同语言”来表达,于是人们便想办法让它富于象征性、暗示性和跳跃性,给人以“准确感”(同样也就有了“陌生感”),而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主体“练熟还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