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专题复习   文言文**实词、虚词及翻译 (苏教版高三必修)» 正文

专题复习   文言文**实词、虚词及翻译 (苏教版高三必修)

[10-18 21:03:12]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高考复习资料   阅读:8426

概要:⑶与“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的“于”用法相同的是D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对,对于。 B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C 燕王欲结于君。 与,跟,同D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E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自。⑷与“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的“于”用法相同的是A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在......方面。 B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比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被。D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向。 E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到⑸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于是”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③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件事上。④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在这种情况下。⑤于是余有叹焉。 对此。 四、【课后作业】《锁定高考》 。五、【教学反思】文言文 •实词、 虚词及翻译(二)邱玉兰课 题文言文 * * 实词、 虚词及翻译(二) 考纲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

专题复习   文言文**实词、虚词及翻译 (苏教版高三必修),标签:高考复习计划,http://www.wenxue9.com
⑶与“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的“于”用法相同的是D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对,对于。 
B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
C 燕王欲结于君。   与,跟,同
D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
E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自。
⑷与“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的“于”用法相同的是
A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在......方面。 
B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比
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被。
D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向。 
E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到
⑸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于是”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③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件事上。
④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在这种情况下。
⑤于是余有叹焉。    对此。
 
四、【课后作业】《锁定高考》 。
五、【教学反思】


文言文 •实词、 虚词及翻译(二)
邱玉兰  
课  题 文言文 * * 实词、 虚词及翻译(二) 
考纲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        学         过             程  
一、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例6、阅读下文,答题。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丘之地,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所以异乎俗也。
⑴ 与“为我死,王则封汝”的“则”用法相同的是B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却,可是,连词
B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那么,就。连词
C徐而察之,则山上皆石穴罅。   表承接关系,两件事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者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连词
D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表示两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连词
E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用法同D
F  此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就是
 G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中,,   引出假设的情况,相汉于如果、假使。(用在后一分句中则相当于“那么、就”)
⑵ 与“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的“所”用法相同的是 B
 A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名词,处所,地方
 B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也就是“所”字结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C  父过里所,复还。——老人离开有一里路左右,又回来。
     副词,表示大概的数目。
 D、 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量词,套,座。

⑶解释句中加点的部分。
  ① 此有道者所以异乎俗也。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③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所说的
  ④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到处。
  ⑤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所在之处,处所。
例7、阅读下文,答题。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执法官)。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臣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 ,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乃伏斧锧,头殁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⑴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还车而返,立于廷曰     退回 (应读xuán,作“掉转”讲)
B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私,偏袒
C石渚追之,则其父也     认出  (连词,可译为“原来是”)
D君令赦之,上之惠也     代词,他    (应指自己)
⑵ 与“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的“焉”用法相同的是C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从这里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计划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


上一篇:正确使用成语教学案(高三)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