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胡佑民虚词的使用1.考查虚词的两种题型:(1)辨析句子中虚词使用的正误;(2)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1)辨析句子中虚词使用的正误。如1997年高考题: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任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B 晚会上,广播艺术团的演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群众的称赞。C 这个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日益严重,许多人认为,采取货车在规定时间内不准进入城区的措施,未尝不是一个缓解矛盾的办法。D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如1998年高考题:依次填入下列一段句子横线中的关联词,恰当的一组是( )小说家应尽可能地把人物对话写的流利自然,生动活泼, 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 讲故事或作报告, 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 不写稿子,
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虚词的使用)(本站收集整理),标签:高考复习计划,http://www.wenxue9.com
胡佑民
虚词的使用
1.考查虚词的两种题型:
(1)辨析句子中虚词使用的正误;
(2)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1)辨析句子中虚词使用的正误。
如1997年高考题: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任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
B 晚会上,广播艺术团的演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群众的称赞。
C 这个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日益严重,许多人认为,采取货车在规定时间内不准进入城区的措施,未尝不是一个缓解矛盾的办法。
D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如1998年高考题:依次填入下列一段句子横线中的关联词,恰当的一组是( )
小说家应尽可能地把人物对话写的流利自然,生动活泼, 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 讲故事或作报告, 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 不写稿子, 应像一篇文章。
A 虽然 而 却 即使 也
B 尽管 可是 而 虽然 但
C 尽管 而 却 虽然 但
D 虽然 相反 可 即使 也
2.常见虚词错误有三种
(1)重复使用;如“为了优化高职生源结构,促进高职改革和发展,并且也是为了盘活中职,打通中职通向高职的渠道,我市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2)滥用虚词,“面对千疮百孔的祖国河山,所以无数仁人志士忧心如焚,千方百计地探寻着救国之路。”
(3)故意混淆关系,如“祖国未来的路极不平坦,我们只要抓住好每一次机遇,就能去迎接每一次挑战,就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3.虚词辨析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小品演员。”“诚然,你的意见是对的。”“你的意见固然不错,但现在情况紧急,已经容不得等待了。”
[练习1]辨析下列画线的虚词,区别它们的用法。
1.他来的太突然,以至于我们想准备也来不及。
2.他忽然就来了,我们怎么准备得及呢?
3.冰雹猛然间落下来,想躲也躲不过。
4.别人想去都去不了,他竟然不肯去!
(2)从词语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地方有些不能换用“对于”:
(1.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例如“小黄对我笑了笑”“我们对你完全信任”。
(2.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的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老师对我们好极了”。
(3.“对”可用在助动词前、副词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如“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我们对这件事回作出安排的”“对这件事我们会作出安排的。”
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练习2]判断下列虚词的用法,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 他对这篇小说不够熟悉,你问他也是白问。
B 乡亲们对于自己的子弟兵投入了大量支持和帮助。
C 老王对公司的新措施有些看法,也是正常的。
D 对于上级的命令,当士兵的岂敢不遵从?
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许多关联词语的搭配是固定的。
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又……又”“既……又”“一方面……另一方面”“有的……有的”等;
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不但不……反而……”“连……也……”“尚且(也)……何况”等;
表选择关系的“不是……就是”“要么……要么”“宁愿……不愿”“宁可……不”“与其……不如”“或者……或者”等;
表转折关系的“虽然……但是”“尽管……却”等;
表假设关系的“如果……就(那么)”“倘若(倘使、若)……便(就、那么)”“要是(要不是)……那么”“即使(纵然、就算、哪怕)……也”等;
表条件关系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还……都”“不论(不管)……总(不)”等;
表因果关系的“因为……所以”“由于……因而”“既然……那么”等。
[练习3]依次填入下文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些同志 懂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 知道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中的地位 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 当精神文明建设形势比较好,经济建设任务有很重的时候,他们往往 自觉不自觉地将精神文明当做“软”任务来看待。
[1] [2] [3]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计划,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
上一篇:语文专题复习教案(修改错别字)(本站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