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高中阅读题及答案阅读教学的心理流向与教学设计» 正文

阅读教学的心理流向与教学设计

[01-18 22:16:24]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高中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8558

概要:相当遗憾的是,忽视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决非个别现象。班级授课制的特点是:教学是在一个“集团”中进行。教学设计的预制和机变就要充分考虑这一点,以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体现“集团动力”的教学优势。然而“升学竞争”误入歧道引起非正常的“教学竞争”,教师之间教学的封闭性,也直接影响学生之间的封闭关系,正像有人所比喻的那样:一群各怀心思的人乘上一辆长途汽车,互不沟通,死气沉沉,然后到站下车,各奔东西。个体之间的心理距离远不如空间距离那么近! 因此,在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心理流通。教师应当在教学环节上创造让学生交流沟通的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有人认为初中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参与沟通交流的积极性不高,在所难免,是年龄所决定。笔者在多年实际中认识到,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崇尚的是高质量的心理流通,信息交流,他们尤其容易受到人际关系的制约,教师对他们信息反馈的不尊重,同学对他心理上的缺少关注,乃至打击,会造成心理流通的阻塞,心扉的封闭。 由此观之,

阅读教学的心理流向与教学设计,标签:高中阅读,http://www.wenxue9.com

相当遗憾的是,忽视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决非个别现象。班级授课制的特点是:教学是在一个“集团”中进行。教学设计的预制和机变就要充分考虑这一点,以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体现“集团动力”的教学优势。然而“升学竞争”误入歧道引起非正常的“教学竞争”,教师之间教学的封闭性,也直接影响学生之间的封闭关系,正像有人所比喻的那样:一群各怀心思的人乘上一辆长途汽车,互不沟通,死气沉沉,然后到站下车,各奔东西。个体之间的心理距离远不如空间距离那么近!

    因此,在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心理流通。教师应当在教学环节上创造让学生交流沟通的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有人认为初中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参与沟通交流的积极性不高,在所难免,是年龄所决定。笔者在多年实际中认识到,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崇尚的是高质量的心理流通,信息交流,他们尤其容易受到人际关系的制约,教师对他们信息反馈的不尊重,同学对他心理上的缺少关注,乃至打击,会造成心理流通的阻塞,心扉的封闭。

    由此观之,优化教学设计,便是在教学中尽可能创造条件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愉快、自觉的心理沟通,缩短其心理距离,形成一个多向、网络式、动态的心理流向渠道,学生的心理流向的量增加了,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便能成为智能发展的“促进酶”。学生的思维活跃,心理流向便纳入了一个亢奋的轨道。

高考正在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生态

韶关市田家炳中学   王军

 

今天,听了周老师感悟自然类散文的阅读交流课。备课组精选了十多篇文章作为课外阅读篇目发给学生,今天这节课是学生阅读情况的反馈,学生自由交流相关篇目的阅读体悟。

评课会上,有部分老师主张从表现手法、思想内容等方面对学生的阅读交流进行规范。

这反映了中学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的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老师从心理上都重视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当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提高阅读题的分数又是师生脑中挥之不去的魔咒。

大凡有阅读经验的人都知道,没有人在阅读时会刻意去想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阅读是一种个性、感性的心理活动。只有非常自由的状态下,才能获得审美的享受。学生说,自己读这篇文章觉得很有味,老师一讲味全没了。老师讲了什么呢?无非是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手法,起了什么作用等等之类的问题。老师精选了一些美文,送给学生一道精神大餐,可又要求学生在吃完之后,一定要从色香味方面去点评一番,学生带着这个压力去享受这顿美食,结果只有土气息,泥滋味了。钱钟书先生说,一个人只有在心无挂碍的时候才会感到快乐,我想阅读更应是如此吧。

周老师的这堂课,也给了我对课型的思考。现在中学语文课堂的课型有四类:作文指导课、作文讲评课,阅读课,练习讲评课。阅读分为精读和泛读,而现在阅读课堂主要是针对精读而言的,一篇课文一般要讲两个课时。精读课的设计很明显都是围绕阅读题的知识点而来的,在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上纠缠不休。语文老师有时候多想让学生在课堂上静静地读点书,但老师不敢啊,学生也不干啊。学生急于想提高现代文阅读题的分数,渴望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得分的答题模式。于是,师生都被阅读题绑架了。

久而久之,老师也失去了阅读的冲动和个性体验,难以达到“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的影响。曾在一次学生课外阅读调查中发现,有同学听到一位同学眉飞色舞地讲述水浒中的情节,被感染了,也就产生了阅读的冲动。有学生听了“枉凝眉”这支曲子,就产生阅读红楼梦的冲动。当老师满脑子是阅读题的知识点时,没有对哪一本书的极具个性的阅读体验,我们拿什么去感染学生。 闻一多讲楚辞,优雅感人。他把上午的课换到晚上,天黑下来的黄昏,在教室之外,点个香炉,拿个烟斗,长长吐出一口烟雾,用顿挫鲜明的语调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一多先生的性情课堂遂成了不可复制的风景。闻一多等学界泰斗的学识我辈望尘莫及,然而这用真性情对待阅读的风度更是让装腔作势的我辈汗颜。

讲评会上,周老师提及一个想法,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愚以为,书千千万,每个人的审美情趣、人生阅历差异很大,对书籍的选择也会有差异。同读的这本书肯定是老师的“好书”,但未必受学生欢迎,学生未必感兴趣。这个要求,未尝不又是一种绑架。

突显特色,回归本位

——2010高考湖北卷文学作品阅读试题述评

430090  武汉市汉南一中  张大勇

 

2009年秋湖北省高中进入新课程,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湖北高考试卷的走势引人关注。总体而言,2010年、2009年高考湖北卷文学作品阅读考查在命题思想、难度区分度控制、书写长度等方面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一、选文比较

2010年、2009年湖北卷的文学作品阅读选文均出自名家之手。《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作者熊召政为茅盾文学奖得主,其作品《张居正》独步文坛;《书房的窗子》的作者杨振声是沈从文的老师,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青岛大学校长。非名家不选的选文标准体现了湖北卷注重人文熏陶和价值引领的审美取向。

不过,两篇文章还是呈现些微差异。《烟花三月下扬州》没有走记游散文的老路,没有将重心放在描摹山水形胜上,而是将历史的扬州与现实的扬州相关联,隐现出在商品大潮裹挟下诗意与雅趣被商业驱逐的无奈与失意,体现了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胸襟开阔。而《书房的窗子》则体现了知识分子内心的修炼,风格沉静内敛,行文舒展,具有内在的张力,是浮躁人心的一剂清醒剂,体现的是“独善其身”的儒家传统。这两年的选文显示:湖北卷在坚持名家手笔的前提下,又持一定的开放性,追求文章内容、行文风格的多样性。2010年选文还有一点新变化不同:地域特征、荆楚文化得以强化。《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作者熊召政是湖北人,文题“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其典其实与湖北也是有关联的。

二、命题比较

两年试卷文学作品考查的命题走势基本相同,但在题型、题意表述诸方面呈现局部变化,体现出“迈小步,不停步”的特点。

2010年、2010年湖北卷文学作品阅读题考点与赋分

年  份

考点

设  题

分值

2010年

结构

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4分

技法

语言

在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很独特,请结合第④段和第⑤段加以赏析。

6分

内容

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5分

2009年

结构

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

3分

语言

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6分

主题

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请联系第④、⑤段作简要分析。

5分

技法

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

4分

由上表不难看出,文学作品阅读考查题型大致不变,题量不变,赋分不变;考查点相对稳定,结构、语言、表现手法(技法)和思想主题是考查的热点。综观两年的命题,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

1、注重从表达层面设题。2010年考查诗句在结构上的作用、联系重点语句理解全文的思想情感等,2009年试卷从三个方面赏析语言、比较两种诗境的特点等题目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由此可以看出湖北卷重视“语言本位”特点。

2、命题指向明确。试题指令具体,用语通俗,对思维方向、阅读区间等的表述相当细致周密,不在题意的理解上设置障碍,使考查更为纯粹,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试题的变化体现在:

1、命题角度有变。对比2010年、2009年湖北卷文学作品考查,命题明显呈现这样一个特点:考点稳定,角度变化。试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且偏重于形式)命题的格局没有变化,形式方面从结构、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切入,内容方面从思想情感切入。但考查角度变化鲜明。如,同是考查“结构”,且是从“作用”层面入手,2010年问“唐诗名句在文章结构中作用”,着眼于局部;而2009年则是问“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立足于全局。同是鉴赏语言,2010年是从“写景切入的角度”和“语言运用的独特性”层面设题,而2009年是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层面设题。考点稳定突出了核心考点的地位,同是避免复习备考的盲动主义;而命题角度的变化使得常规知识点常考常新,有利于扎实全面地考查阅读能力,同时力避猜题等投机主义。

2、题型出现微调。2010年的试题是一道客观题加上三道主观题,而2009年是四道主观题。文学作品阅读考查中客观题一度淡出,而近年来又陆续出现在试卷中,这一点要引为注意。客观题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考查难度,减少了书写量,答题的策略也要随之调整。

3、题干表述简化。2010年题干表述用字113字,2009年题干表述用字127字。题干简化产生的直接效应是试题更直观,答题的繁复程度降低,如2009年试题要求从三个方面鉴赏语言,而2010年试题思考层面最多的也只是两个层面。

4、题干措辞平实。2009年试题中尚有“典雅”“着意”这样专业性、文学性的措辞,而2010年的试题就看不到这样的词语了,试题表述更为通俗化。

5、和新课程接轨。部分先行参加新课程的省市高考试题具有示范性,湖北卷今年的某些变化就受到他们的启发,如题型的变化、试题弹性的增加和考查深度的加大等等。客观题的回归克服了题型单一化,同时也减少了评分误差,有利于公平选拔;试题弹性增强最突出的例子是17小题: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请任选两处”让考生拥有了更大的答题主动权和选择权,符合新课程倡导的“自主”的理念;此外,“创新”特色在试题中也有体现。如第19题: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解答这道题,必须依托厚实的品味语言的能力,建立很好的语感,只要这样才能读出“唐代的风流”所代表的“人文风气和山水风光”这样的言外之意。这样的试题会给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以较大的空间。

三、备考建议

1、扎实上好教材,打好双基。进入高三即抛开教材一头扎进资料实乃舍本逐末,得不偿失。当然,教材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要结合最新的考情有所侧重。

2、关注近两年各地高考试题。这些试题透露众多复习备考的重难点和来年命题趋势,值得认真解读领会。另外,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对2010年试卷的评价和即将出台的湖北省新课程高考方案均需引起重视。

3、注意归类整理,建立资料库。如文学形象系列、文学流派系列、文学手法系列等。

4、进行实战训练,积累方法。复习到中后期,进行一定强度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同是要注意总结各类解题方法,如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方法,抽象概括的方法等等。



上一页  [1] [2] 


Tag:高中阅读题及答案高中阅读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高中阅读题及答案


上一篇:高考正在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生态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