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我方抑恶扬善的主张,从而使评委和听众觉得,我方的立论是合情合理的,更易于接受的。相反,台大队在立论时,只是一味地颂扬孟子的人性本善说,对荀子的人性本恶说则予以简单的否定,这就使评委在接受他们的立论时,心理上产生了阻挠。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摆脱“自我表现中心主义”和“说服对方中心主义”的影响,确立“评委和听众中心主义”的视角,乃是辩论取胜的重要前提。知己与知彼的关系确立了“评委和听众中心主义”的思路,并不等于可以完全撇开对方,我行我素。辩论不同于唱歌之类纯表演艺术,它毕竟是两个队的对垒,要是在场上回答不出对方提出的问题,在理论水平和气势上压不住对方,怎能赢得辩论的胜利?如前所述,要说服对方是不可能的,但使对方理屈词穷,明显地处于劣势却是可能的。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军事上是如此,辩论上也是如此。然而,要在辩论前真正地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先说“知己”。这里的“己”当然不仅是指每个辩手自己,而且是指整个辩论队本身。毋庸讳言,每个队员都弄清楚自己在辩论过程中说什么是很重要的,然而,每个队员作为”小我”更重要的是把自己融入辩论队之“大我”之中,是对“大我”的一切意
辩论中的十大关系,标签:辩论资料,http://www.wenxue9.com
我方抑恶扬善的主张,从而使评委和听众觉得,我方的立论是合情合理的,更易于接受的。
相反,台大队在立论时,只是一味地颂扬孟子的人性本善说,对荀子的人性本恶说则予以简
单的否定,这就使评委在接受他们的立论时,心理上产生了阻挠。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摆脱“自我表现中心主义”和“说服对方中心主义”的影响,
确立“评委和听众中心主义”的视角,乃是辩论取胜的重要前提。
知己与知彼的关系确立了“评委和听众中心主义”的思路,并不等于可以完全撇开对方
,我行我素。辩论不同于唱歌之类纯表演艺术,它毕竟是两个队的对垒,要是在场上回答不
出对方提出的问题,在理论水平和气势上压不住对方,怎能赢得辩论的胜利?如前所述,要
说服对方是不可能的,但使对方理屈词穷,明显地处于劣势却是可能的。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军事上是如此,辩论上也是如此。然而,要在辩论
前真正地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先说“知己”。这里的“己”当然不仅是指每个辩手自己,而且是指整个辩论队本身。
毋庸讳言,每个队员都弄清楚自己在辩论过程中说什么是很重要的,然而,每个队员作为”
小我”更重要的是把自己融入辩论队之“大我”之中,是对“大我”的一切意图都了如指掌
;同时,每个“小我”对其他“小我”的意图也要有充分的了解。
为了达到“知己”这一境界,我们主要进行两个方面的训练。一是角色流动和定位训练
。四个辩手就是四个不同的角色,从理论上看,一、二、三、四辩要起到起、承、转、合的
作用;但从实践上看,当四个队员站在我们面前的时候,要马上确定哪个队员充当哪个角色
显然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让每个队员都有机会去充当一、二、三、四辩手,“角色流动”
有一个好处,即让每个队员对一、二、三、四辩的角色的地位和作用都有充分的了解和体验
。在“流动”的基础上再来“角色定位”,已定下来的角色(如第二辩手)就不光知道自己
这一“小我”,而且对第一、三、四辩手之“小我”也能了如指掌,这样,相互配合也就比
较容易了,而每个辩手在有利于自己担当的角色位置上,又能更好地把自己的辩论技巧和才
华表现出来。
二是整体配合训练。这里说的“知己”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第一,对辩题的基本概念
获得一致的理解,如“人性本恶”这一辩题的基本概念有“人”、“性”、“人性”、“本
”、“恶”五个,每个辩手对每个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都应有确定的、一致的认识;第二
,对辩题立论和思想境界的一致认识,如“人性本恶”的立论是:人性先天地、与生俱来地
是恶的;思想境界则是:人性本恶是一个事实,但我们并不鼓励恶,我们主张抑恶扬善;第
三,对自由辩论中的主要战场的一致认识:如我们设计哪几个战场?这些战场的次序如何?
由哪位辩手开辟哪个战场?等等。为了使队员们做到透彻地“知己”,每次辩论前,我们都
要求每个队员把我方立论、思想境界、基本概念涵义、自由辩论的战场等独立地表述一遍,
凡有模糊不清之处,马上进行纠正。由于每个队员对我队在辩论中的总体意图都有明确的、
一致的认识,真正做到了“知己”,因而团队精神发挥得比较好,队员们在场上能做到“心
有灵犀一点通”。比如,在与台大队辩论“人性本善”时,台大一辩引证了一段康德的语录
,这段语录对康德的人性理论作了断章取义的理解。我方二辩和三辩几乎同时把自己做下的
关于康德人性理论的另一段语录卡片递给我方一辩,供其反驳时使用。更有趣的是,为了论
证“人性本恶”这一辩题,熟读金庸小说的我方二辩引证了《天龙八部》中的“四大恶人”
,而这一点,未能赴新加坡辩论的一名候补队员居然也想到了。可见,由于我们在“知己”
上下了较大的功夫,四个队员都配合得十分密切,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只要听到一位辩
手说什么,就马上知道他(她)的意图和下文是什么了。”
总之,“知己”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说来,训练有素的队伍在这方面都做得比较好,刚
组成的队伍则明显地比较差,有的队员只关心自己的陈词,对其他辩手的陈词漠不关心,他
们在陈词中出了错也不马上去弥补,这就很容易给对方队抓住矛盾,各个击破。当然,光是
“知己”还是不够的,还得“知彼”,方是真正的取胜之道。如果只对自己的情况了如指掌
,一片光明,对对方的情况则一无所知,漆黑一团,那对方只要提出一个新概念,使出一个
新招,我方就会招架不住。
在场上最忌讳、最令人难堪的情况是:对方提出的问题、概念或资料,我方压根儿没有
考虑过。碰到这样的情况,不仅失分,而且会失大分。
与“知己”一样,“知彼”的难度也是很高的。在“知彼”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要了解
:对方可能采用怎样的思路来立论?如我们和剑桥大学队辩的题目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
要条件”。剑桥队是正方,我们分析它可能以下面三条不同的思路来立论。第一条思路是”
欲望理性说”。这条思路认定,在前温饱阶段,支配人类相互关系的主要是欲望,也就是说
,欲望压倒了理性,所以在这样的阶段不可能谈道德;等到温饱实现了,基本的生存问题解
决了,这时谈道德才变得可能,因为在这一阶段,人的理性已压倒欲望,占据了主导地位,
而道德作为自觉的理性意识才可能真正地确立起来。这一条思路的前提是:当人们为生计所
迫而谋求温饱时,谈道德是不现实的;其弱点是:在前温饱阶段,如果欲望支配着一切,人
人都能心想事成的话,恐怕连人类社会都已不存在了,又何言温饱状态的来临。第二条思路
是“道德认同论”。这条思路主张,在前温饱状态,每个人面对的直接问题是生存问题,当
时不可能形成具有整体社会性的道德学说,于是,谈道德也无从谈起。达到温饱状态后,体
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出现了分工,这时,才可能出现真正的道德学说和观念,在这种情况下,
谈道德才是真正可能的。这一思路的前提是:真正的道德学说是在温饱的前提下形成的,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辩论,辩论资料,语文教学 - 教学活动 - 辩论
上一篇:余秋雨谈电视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