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散文教学中国古今散文辨迹» 正文

中国古今散文辨迹

[01-18 16:58:08]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散文教学   阅读:8337

概要:曹操现存的散文140篇;曹丕写有《典论》五卷、20篇,现存的赋有30篇左右,剩下的是些书信、诏令;曹植的文学创作量是“三曹”中最大的,远多于乃父、乃兄,而且广涉各种文学品类。父子三人的文学质量,无论是文胆、文识还是文采,真是可作“一代不如一代”论。论诗,曹操的叙事诗《蒿里行》拔了尖,抒情诗《观沧海》夺了冠,感怀诗《短歌行》盖了帽儿。那思想之深沉,情感之博大,文采之才气,都是两位“犬子”不及的。散文中的那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行文既敢说又会说,一星儿小家子气也没有。曹丕没有曹操的大气,但毕竟有《典论》一部在,文见和文识都不可小看。至曹植,小家子气已很醒目,向“纯文人”过分趋近。最有名的《洛神赋》其实是最没看头的,论社会思想近乎没有,论文采洋洋又不及司马相如某些大赋的恢宏,为玩辞采而玩辞采而已。由魏至晋,至南北朝,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清代赵翼语),那个“幸”也大都表现在“文”越来越趋于“艺”,政见、世见、文见日益淡化,对文人情肠、文墨色泽日益看重,也“玩”得越来越漂亮,这当然也是一种成熟——文采上的成熟,骈文的出现和行时是必然的。在这群以才子见称的大名家中,应依

中国古今散文辨迹,标签:散文教学大全,http://www.wenxue9.com
  曹操现存的散文140篇;曹丕写有《典论》五卷、20篇,现存的赋有30篇左右,剩下的是些书信、诏令;曹植的文学创作量是“三曹”中最大的,远多于乃父、乃兄,而且广涉各种文学品类。父子三人的文学质量,无论是文胆、文识还是文采,真是可作“一代不如一代”论。论诗,曹操的叙事诗《蒿里行》拔了尖,抒情诗《观沧海》夺了冠,感怀诗《短歌行》盖了帽儿。那思想之深沉,情感之博大,文采之才气,都是两位“犬子”不及的。散文中的那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行文既敢说又会说,一星儿小家子气也没有。曹丕没有曹操的大气,但毕竟有《典论》一部在,文见和文识都不可小看。至曹植,小家子气已很醒目,向“纯文人”过分趋近。最有名的《洛神赋》其实是最没看头的,论社会思想近乎没有,论文采洋洋又不及司马相如某些大赋的恢宏,为玩辞采而玩辞采而已。
  由魏至晋,至南北朝,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清代赵翼语),那个“幸”也大都表现在“文”越来越趋于“艺”,政见、世见、文见日益淡化,对文人情肠、文墨色泽日益看重,也“玩”得越来越漂亮,这当然也是一种成熟——文采上的成熟,骈文的出现和行时是必然的。
  在这群以才子见称的大名家中,应依次推举为三位:陶潜、刘勰、庾信。陶潜虽然钟于“隐逸情致”,但毕竟有老庄余脉,立意超脱,且行文清雅;刘勰虽然很重语言雕饰,已有骈文雏型,但毕竟不乏对文学的卓见,兼之文墨功力出色;庾信虽然在政见上、情感上有病态感,但在文蕴文采上已达到十分成熟而多彩的地步,乃至创造了“庾信体”。他那一篇《哀江南赋》,全文3376字,是中国少见的“骈体赋”长文。尤其是他为此写的《序》中,也是上品,文采亦佳。
  《哀江南赋》中的抒情、叙事、写景浑然一体,又几乎句句含典而无痕迹,堪称卓绝。如“日暮途远,此身何处。将军此去,大树飘零”,如“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乃至连仅仅写景的“雪暗如沙,冰横似岸”,也在艺术上无愧于名文。
  我把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散文的无序期,有褒义也有贬义。褒义为文采、辞采、情采的多元化,形式五花八门;贬义指思想内涵大多流于浅、散、淡,当然个别的除外。
  五 散文的成年期
  散文也像一个人一样,幼年少年短,老年暮年也短,最长的是成年(包括青年、壮年)。
  中国的散文,自唐宋起至明清,再至“民初”,直至“南社”时期、“五四”时期、“三十年代”时期,都可称为成年期。不过,它的发育高峰是唐宋。唐代的那场以韩柳为旗帜的“古文运动”,使中国广义的散文确实走进了一种“成年式活跃”、“成年式生动”——既有理性的成熟,又有风采上的秀丽。不过恕我直言,韩与柳相比,更可爱可敬的是柳,韩则多一点道学气、庙堂气、正统气,他那《原道》、《原性》,以及他的短文如《师说》和给某些人的“信”、“序”,是否太“正经”了?而柳则不同,也许由于政治命运不佳的原因,你看他写的政论文《非国语》、《六逆论》,叙事兼杂议的《捕蛇者说》,以及写老百姓兼之阐扬世理哲理的《梓人传》、《种树郭橐驼传》,乃至纯属山水游记式的《小石城山记》等,都写得既深奥又平民,既有精理又有妙言。
  在宋代(北宋)的多位散文大家中,就文化底蕴、文学灵性上看我首推欧阳修,又首推他那篇《秋声赋》。打个比方说,如果我们邀一伙才子以“秋声”为题作文章,大多写的可能是秋风之飒飒,秋雨之淋淋,秋叶之萧萧,秋虫之啾啾。你看欧阳修写的却是“秋本身”,仅这“秋本身”三字就是小才子和伪才子参不透的。“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谁能写“秋”写到这地步、这层次?
  至唐,至宋、辽、金、元,至明,相继出现的大家如过江之鲤,如北宋的欧、曾、苏、黄,南宋的文、陆、辛等,至辽的元好问,元初的北方作家王恽、姚燧和南方作家戴表元等,明代的“前七子”、“后七子”,特别是格外赫赫有名的王守仁、李贽,以及晚明的徐弘祖、张岱等,我看大都荫庇于唐朝特别是韩柳的枝叶。其优质因素就是切政、切民、切时、切理、切文,有文有质,专门“玩”散文的颇少。
  特殊要说的是清代,无论是清初的汉民族主义精神激发出的愤世意识,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政论散文,中途经康、雍、乾予以文化缓解,较侧重于治文扬艺,如袁枚、蒋士铨等人的文论散文,以及加重了八股气的桐城派散文,又以及骈文再度还阳的“美文”,如毛奇龄、胡天游的散文,最后至晚清、残清的挺身疾呼式文字,如龚自珍、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等人的散文,上述的诸人诸作虽然政见有异,文见各殊,风韵颇杂,但我认为大都主张“有为文学”,有的重政见,有的重文识,有的重艺采。淡到白开水、贱到开心果地步的散文极少极小。
  六 散文的更新期和更年期
  不用说,更新期是褒义词,更年期则带贬义。
  历史上由春秋过渡到战国,有两个标志,一是政治的,指赵魏韩三家分晋;一是文化的,指诸侯会盟时诵(诗)咏(诗)传统的结束。说到近现代中国的散文更新,我看也有这样的两个标志——即“五四”的政治运动和文化运动,其中的文化运动主要指白话文运动。
  这样的散文更新,勇将很多,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不过后来有的致力于政治,有的分心于学术,始终而长久地、近乎专攻散文(包括杂文)的,应属鲁迅。在语言形式上,鲁迅的白话散文,无论是叙事散文、议理散文、抒情散文都是最上乘的,他的“白话”既不是中国古来就有的“古文白话”,也不是从民间俗语、世间土话直接引申出的“一般大白话”,文化含量很高;在思想底蕴上,他的见识又深刻、又正派、又活泼。总之终于形成了征服中国文化界七八十年(至今)的“鲁迅风格”。
  不能否认,在鲁迅同时代或晚些时候的散文家中,有不少足可称为名家、大家。有的人还想赌赌气,要给上述的名家们、大家们排排伯仲,定定老几,而且颇有抑鲁之意,我看是枉然的。许多人可以是能手,但国手似乎只有两个,一个是鲁迅,一个是毛泽东(即使他理政有误,也不专攻文学)。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散文教学散文教学大全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散文教学


上一篇:新散文现象和散文新观念
《中国古今散文辨迹》相关文章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