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诗词教学2017高考备考: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资料» 正文

2017高考备考: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资料

[05-16 15:43:47]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诗词教学   阅读:8441

概要:另外,不同作家也有各不相同的创作风格,如前所述。3.理解几种表现手法:(1)渲染和烘托①渲染,诗歌中的渲染就是加浓形象,即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渲染属于正面描写,往往是一两句话可以了结的,诗人却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本来一句“鱼戏莲叶间”就已经可以把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状显示出来了,但作者偏又来了个“东西南北”,不厌其烦的逐一描写,通过渲染,因而使全诗写得生动活泼,单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显示在人们面前。②烘托,即所谓烘云托月,为了表现月亮的神采,在其周围画上几缕云彩,以云衬月,就会使月亮显得格处有神。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实现人物形象的写法。通常是以物(客观自然环境)烘托人的心理或事物特征,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

2017高考备考: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资料,标签:诗词教学大全,http://www.wenxue9.com

另外,不同作家也有各不相同的创作风格,如前所述。

3.理解几种表现手法:

(1)渲染和烘托

①渲染,诗歌中的渲染就是加浓形象,即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渲染属于正面描写,往往是一两句话可以了结的,诗人却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本来一句“鱼戏莲叶间”就已经可以把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状显示出来了,但作者偏又来了个“东西南北”,不厌其烦的逐一描写,通过渲染,因而使全诗写得生动活泼,单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显示在人们面前。

②烘托,即所谓烘云托月,为了表现月亮的神采,在其周围画上几缕云彩,以云衬月,就会使月亮显得格处有神。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实现人物形象的写法。通常是以物(客观自然环境)烘托人的心理或事物特征,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高适《别董大》用“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黯淡景象来烘托离别之情。有时也可以是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虽没正面描写罗敷之美,但通过侧面烘托却把罗敷之美写到了极点,而且比正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余地,其艺术效果往往是下面描写所达不到的。

(2)衬托

侧面描写方法中,除了用旁观者的反应进行烘托之外,用彼物来衬托此物(即通常所说的衬托)也是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时也被称为烘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陪衬),二是反衬。

①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之类。例如,写周瑜的乖巧,用来衬托孔明的加倍乖巧,是正衬。

②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苦衬乐,以乐衬苦,以丑衬美,以美衬丑等等。例如,写鲁肃的老实,用来衬托孔明的乖巧,是反衬。王籍《入若耶溪》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更是典型例子。俗话说“要想甜,加点盐”,可以说是理论用之实践之举吧。

(3)以乐景写哀情

情景交融的诗歌,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令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又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江碧”、“鸟白”,“山青”、“花红”,互相映衬,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诗人乡思之深厚。咏史诗中对史事的叙写也可视作是衬托,史实铺写越详尽,讽今越深刻。

李白《越中览古》》:“越玉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春满殿,只今唯见鹧鸪飞。”和《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两绝句,均以大半篇幅竭力渲染昔日繁华,映衬今日凄凉。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

这一手法,有时也被称为对比。

(4)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之境。这类虚境或者是非非亲眼所见的身边之境,或者是还没有发生的未来之境,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作者身处长安,担忧妻子处境,看的本是长安月,但全诗从妻子所处的鄜州情景着笔,也是一种想象中的虚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Tag: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


上一篇:听评课的四个维度,20个观察视角,68个观察点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