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概要:哲学、艺术、科学、宗教无不在努力为人类寻找精神家园。尽管各人对家园的理解不同,需要不同,有的精神寄托甚至完全荒谬,其殷殷之心,孜孜之情,仍然是明月可鉴。对此,赵鑫珊先生已有详尽的论述。 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夜幕降临,辛勤跋涉于千水山的游子,此刻恨不得立刻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不论饱经沧桑、学识渊博的长者,还是初离母怀、呀呀学步的孩子,没有家园,躯体会受伤,心灵会哭泣,精神会永远在野外漂泊;家园沦丧,甚至会自已结束自己的生命,尤其是哪些通晓人生、贡献卓著,精神家园极不寻常的哲学家、科学家。 24生命所系,在于灵魂,亦可称为思维、意识。躯体要由灵魂来主宰。灵魂强大,躯体即便弱小,也不致于倾刻毕命;灵魂孱弱,躯体即便高大,也难以维持太久。物质生活的满足固然是躯体本能的需要,但谁也不能说没有思维、意识的需要作用于其间。而且物质生活很大程度满足的是精神的需要。大米白面养育的绝不仅仅是大脑、躯干,更重要的是灵魂。灵魂常常躁动,难以物质生活的丰富为满足。其需要带有层次性、多样性、发展性、无限性。人生在寻求中渡过,有的在现实世界,有的在理想的天国;有的以顺求和生去苦求乐,有的以
赵鑫珊作品选:人生的目的问题,标签:高中同步辅导,http://www.wenxue9.com哲学、艺术、科学、宗教无不在努力为人类寻找精神家园。尽管各人对家园的理解不同,需要不同,有的精神寄托甚至完全荒谬,其殷殷之心,孜孜之情,仍然是明月可鉴。对此,赵鑫珊先生已有详尽的论述。
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夜幕降临,辛勤跋涉于千水山的游子,此刻恨不得立刻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不论饱经沧桑、学识渊博的长者,还是初离母怀、呀呀学步的孩子,没有家园,躯体会受伤,心灵会哭泣,精神会永远在野外漂泊;家园沦丧,甚至会自已结束自己的生命,尤其是哪些通晓人生、贡献卓著,精神家园极不寻常的哲学家、科学家。
24
生命所系,在于灵魂,亦可称为思维、意识。躯体要由灵魂来主宰。灵魂强大,躯体即便弱小,也不致于倾刻毕命;灵魂孱弱,躯体即便高大,也难以维持太久。物质生活的满足固然是躯体本能的需要,但谁也不能说没有思维、意识的需要作用于其间。而且物质生活很大程度满足的是精神的需要。大米白面养育的绝不仅仅是大脑、躯干,更重要的是灵魂。灵魂常常躁动,难以物质生活的丰富为满足。其需要带有层次性、多样性、发展性、无限性。人生在寻求中渡过,有的在现实世界,有的在理想的天国;有的以顺求和生去苦求乐,有的以逆求生以苦为乐;有的追求今生幸福,有的注重来世报应;有的不顺不逆不求今生不重来生自甘天命安然自得。总之,要有一个支点。否则,灵魂不安,形枯神瘦,食不等味,疾病缠身,乃至魂飞魄散、痴痴癫癫。一命鸣呼,人已不人。
灵魂有所归依,粗茶淡饭足矣。甚至树皮充满,茹毛饮血,辟谷千日,受尽酷刑,也不足使躯体倒下,使灵魂屈服。所谓“富贵不能yin,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是也!
灵魂饥饿,躯体也会躁动不安。太平盛世,安居乐业,仍不免有鸡鸣狗盗、密谋造反之徒;衣食不愁,拥金堆玉,仍不免有百无聊耐、忧伤满腹之人。不知饱足只能从灵魂上找原因。
欲要灵魂安泰,必须寻找一方精神家园。而寻找又会使人产生新的不安。这真是一个单靠常态思维以走出的魔圈。
25
哲学怀着内在的、抽象的冲动,为哲学家更为人类寻找灵魂的家园。他们寄希望于宇宙法则,寻找宇宙法则,希望这些法则能给人带来永久的慰藉,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安宁。
科学伸展想象的翅膀和力求精确的洞察力,寻求能够描述宇宙形象的公式和定理,为人类也为科学家构筑精神家园。他们相信科学给人类带来的不仅是物质财富,而且是灵魂得以慰藉的家园。
艺术则以直观的形象和外露的激情去创造足以和客观世界媲美的天国,用天国的清泉来灌溉人类的心灵,使人类在困顿时心灵有所逃匿、奋进中心力有所增添。
宗教则以宗教信仰和教义构筑精神的家园,在仙佛神道的殿堂为人类设一方祭坛,使苦难的心灵有所解脱,使复仇的心理有所麻醉。
所有的寻找都那么挚着、真实,富有激情而充满诗意。在科学无法道明的时候,哲学便扬起自己的声音;在哲学也无能为力的时候,艺术便再现一个世界;艺术“终篇仍微茫”的时候,宗教又大显身手。
所有的寻找也确实有所收获,组成了蔚为大观的文化遗产,使灵魂时有了栖身之地。
所有的寻找又是那么不彻底。来自一团朦胧意绪,归于一团朦胧意绪。越想明白,只能越不明白。难得糊涂,却不能不糊涂。
26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家园永远是那么漂泊不定,难寻芳踪。哲学意义上的家园从来不是一个确定的概念;人的灵魂不可能安份守已,一次漂泊结束,新的漂泊又会开始。家园永远在途中。
尼采曾开出一方,他认为,摆脱人的根本烦恼和痛苦,有两条出路:一条是逃往艺术之乡,把这奇异的世界当成美学现象;另一条是逃往认识之乡,这样,世界于你就是一间最合适的实验室。可惜的不仅是这两条路是否真行得通,即使行得通,也只解决了知识阶层的问题;普通老百姓既不能逃往艺术之乡又不能逃往认识之乡,岂不只有永久地流离失所。
看来,任何回答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哲学永远在途中,科学永远在途中,艺术永远在途中,宗教同样也只在途中,它们都没有一个终极意义的所在,再努力也只能唤醒不能给予。各人的家园还得各人去寻找。人类不可能彻底摆脱根本上的孤独和烦恼,只能在人生旅途中永远中跋涉,来自尘土最后归于尘土。
27
唐代诗人白居易深知“居大不易”,倒是提出了解决人生旅途困苦寂寞的权宜之计。这位长者谆谆告诫:“心泰自身安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不重具在,但求心安,实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哲学境界。
心安是一种感觉,一种与充满惆怅忧郁不同的感觉,它以顺乎大道、无欲无为为核心。重视内心的宁静与平衡,不似儒家专注用世,积极修为,追求事业有成。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精华在于儒道结合。这不仅表现为入则奉儒,效忠王事,奋力进取,忧国忧民;出则奉道,功成身退,浪迹山林,诗酒渡日。而且表现为内怀老庄,外示儒术,即内心顺乎大道、无所无为,外形积极用世、济世利民。佛教禅宗一派传入中国,与老庄合理核心相结合,发挥了“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禅,表现出很高的人生智慧,至今影响着整个汉文化圈。禅语有言“平常心是道”,主张凡事持平常心,不过份追求、过份祈盼、过份喜怒哀乐,顺其自然,但求心安。繁杂的人生问题,就变得比较简单了明,普遍百姓也能把握。
孟子云:“心之官则思。”人不能心安,是因为人有情感心、分别心、利益心、妄知心、祈盼心。欲求心安,就要使情感心安住于无情无欲,分别心安住于无知无见,利益心安住于无利无害,妄知心安住于无知无见,祈盼心安住于无望无求。心能大空无、大虚静,方得大超脱、大自在。
然而,情感心、分别心、利益心、妄知心、祈盼心总是那么倔犟,无休止地活动着。就连德国狂飚文学运动的领导人歌德也曾发生这样的呼唤:“甘美的宁静,来吧,啊,来到我的心怀!”哲学的价值之一,就是努力为人类寻求片刻的内心宁静。
为实现内心宁静,哲学要求 人们努力把个体精神上升为时代精神、人类精神、宇宙精神,超脱自我、时空、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实现高层次的回归。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