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概要:《闯关东》观后感近日播出的电视剧《闯关东》,是一部讲述在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命运变迁的大剧。从已经播出的近三分之一看,基本概述了山东人闯东北的辛酸心路历程,再现了当年山东人“闯关东”的悲壮历史。无论是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也无论是生活场景还是民俗以及时代背景,都象磁铁一般牢牢地吸引住了人们的视线。电视剧《闯关东》之所以一开始就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部戏的题材所至。据记载,在过去的300多年间,约有2000多万山东人迁移到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艰辛创业。有一个说法,建国初期,每三个东北人,就有两个是闯关东的山东人或山东人的后裔,而在山东,闯关东者几乎遍及每个村庄。“闯关东”是特定历史背景下被迫进行的民族大迁移。为了生存,大批山东人背井离乡,踏上了关东那片辽阔的黑土地。从某种意义上说,《闯关东》就是为这些生活在东北的山东人拍的一部电视剧。当年闯关东的人,谁的心里没有一把辛酸史呢?离乡背井,遥望故乡,哪个流浪在异乡的游子不是承担着身体与精神的双层压力呢?所以,电视剧首先就赢得了当年闯关东的人以及他们的后代的青睐是不难理解的。毕竟电视剧不同于历
《闯关东》观后感,标签:观后感范文,观后感作文,http://www.wenxue9.com《闯关东》观后感
近日播出的电视剧《闯关东》,是一部讲述在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命运变迁的大剧。从已经播出的近三分之一看,基本概述了山东人闯东北的辛酸心路历程,再现了当年山东人“闯关东”的悲壮历史。无论是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也无论是生活场景还是民俗以及时代背景,都象磁铁一般牢牢地吸引住了人们的视线。
电视剧《闯关东》之所以一开始就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部戏的题材所至。
据记载,在过去的300多年间,约有2000多万山东人迁移到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艰辛创业。有一个说法,建国初期,每三个东北人,就有两个是闯关东的山东人或山东人的后裔,而在山东,闯关东者几乎遍及每个村庄。“闯关东”是特定历史背景下被迫进行的民族大迁移。为了生存,大批山东人背井离乡,踏上了关东那片辽阔的黑土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闯关东》就是为这些生活在东北的山东人拍的一部电视剧。当年闯关东的人,谁的心里没有一把辛酸史呢?离乡背井,遥望故乡,哪个流浪在异乡的游子不是承担着身体与精神的双层压力呢?所以,电视剧首先就赢得了当年闯关东的人以及他们的后代的青睐是不难理解的。
毕竟电视剧不同于历史书,考虑了可看性,势必要增加一些离奇曲折的情节,何况在这个一切讲究效益的年代。对这点,我们是应该给予理解的吧。《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以主人公朱开山的复杂、坎坷的一生为线索,其中穿插了朱开山的三个性格炯异、命运不同的儿子在关东路上遇到的种种磨难和考验。在剧本策划阶段就将其创作定位为:小人物成为大英雄的故事。
“闯关东”这种民族行为是中华民族特定历史背景下被迫进行的民族大迁移,关东路上的闯荡需要经历一次次的波折磨难,包括土匪、官兵、土豪、乡霸、流氓、流民、善人、妓女、瘾君子、矿工等等各色人物将陆续登场,给山东大汉制造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苦难之下,朱家父子、兄弟、夫妻之间所产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一故事设计与好莱坞大片《指环王》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又与中国古典文学《西游记》相似,由此可见中西影视文化在人性的本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认识是相同的,所谓高手过招,点到为止,摘花飞叶看似相似,其内功也自有独得之妙。 作为具有史诗色彩的大戏,《闯关东》的故事情节可谓荡气回肠气势磅礴。剧中人物众多,身份地位不同,各个又性格鲜明。以山东人朱家一家为主线,逐渐引出没落格格、商人、艺人、土匪、恶霸、土豪、乡霸甚至日本人等,众多三教九流的人物,演绎出一段又一段脉络清晰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剧中再现了当年闯关东人放排、伐木、淘金、采矿等大场面,使得该剧有了较强的可看性。所以,吸引住众多喜欢听故事、看风俗的大批观众,也就不足为奇了。
《闯关东》吸引观众的还有那些具有强大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主人公朱开山的扮演者李幼斌,自《亮剑》后,以他深厚的表演,俨然成了当今中年男演员的佼佼者。在这部剧中李幼斌塑造了一个不同于“李云龙”的英雄式人物。他在剧中的那种沧桑感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无痕迹的表演,自然得到观众的认可。如果说《闯关东》是一部交响乐,那么李幼斌无疑就是引导出主旋律的音符,而他的老伴与三个儿子,无疑就是乐曲中厚重的和声。扮演他老伴的莎日娜,是近年荧屏上优秀的“妈妈”演员,这次,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妈妈。在这部交响乐中,还有一个可圈可点的人物,这就是小宋佳扮演的鲜儿。鲜儿是个敢爱敢恨的女子,她经历了很多坎坷,是剧中戏份最重的女性角色。她的出现,令这部“交响乐”中多了许多亮丽的色彩。还有众多如牛丽、丁嘉丽等明星的加盟,都给这部“交响乐”增添了各种音色。有如此众多的明星,你说电视剧能没有吸引力吗?
以上,就是《闯关东》成功的主要原因。其它如音乐动听、画面优美等,也都是功不可没的。
当然,这部戏也有它的缺点,比如传奇色彩的浓烈盖过了写实主义的光芒,使得该片与历史上的“闯关东”有着一定的距离。电视剧的主人公朱开山,一开始的身份就是义和团的将军,不凡的身份使他的“闯”更多了几份优越感。其实,生活中大多“闯”关东的,是那些最低层的农民,他们的“奋斗”与生存更加艰辛。记得在哈尔滨看过一幅当年山东人“闯”关东的照片,照片上是一位挑着扁担的山东人,挑着家当与孩子,赤脚走进了天寒地冻的世界……
写观后感注意事项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