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作文观后感《霍元甲》观后感» 正文

《霍元甲》观后感

[12-13 18:32:23]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观后感   阅读:8527

概要:《霍元甲》观后感之前听说李连杰要翻拍《霍元甲》,对于喜欢李连杰的我来说自是非常期待,加之后来李连杰在媒体面前说:《霍元甲》对于他在武学以及人生都是一个新的认识和,甚至包涵了他所有的人生哲学。也就是说这是他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事会让影视界的“一带宗师”有如此的感慨呢?于是这也更加让我期待。然而在81版经典的以鲜血唤醒沉睡之狮,任铁拳雪洗病夫之耻。一曲“昏睡百人,国人已渐醒”还能激动中国人吗?所幸他并没有让我失望。这的确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从未写过影评的我今日且来写一写观后感。整部片子下来,有两个字深深的烙在我心中了——胜负。影片在一场抑然而止的擂台打斗中拉开了帷幕,导演更是刻意安排了此片从擂台开始,至擂台结束。而整个影片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武戏和打斗,贯穿始终的擂台打斗自然是离不开胜负二字了。如何看待这两个字呢?我个人以为正是因为胜负这一思想才造就了一代宗师——霍元甲。幼年时的霍元甲在仆人来福的暗中帮助下多次偷看了父亲习练拳术,并萌生了将霍家拳发扬光大,做津门第一的少年宏志。然而由于自身患病的原因,父母都极力阻止他习武,他却在好友农劲松的帮助下偷偷的研习拳术

《霍元甲》观后感,标签:观后感范文,观后感作文,http://www.wenxue9.com

《霍元甲》观后感

之前听说李连杰要翻拍《霍元甲》,对于喜欢李连杰的我来说自是非常期待,加之后来李连杰在媒体面前说:《霍元甲》对于他在武学以及人生都是一个新的认识和,甚至包涵了他所有的人生哲学。也就是说这是他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事会让影视界的“一带宗师”有如此的感慨呢?于是这也更加让我期待。然而在81版经典的以鲜血唤醒沉睡之狮,任铁拳雪洗病夫之耻。一曲“昏睡百人,国人已渐醒”还能激动中国人吗?所幸他并没有让我失望。这的确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从未写过影评的我今日且来写一写观后感。

整部片子下来,有两个字深深的烙在我心中了——胜负。影片在一场抑然而止的擂台打斗中拉开了帷幕,导演更是刻意安排了此片从擂台开始,至擂台结束。而整个影片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武戏和打斗,贯穿始终的擂台打斗自然是离不开胜负二字了。

如何看待这两个字呢?我个人以为正是因为胜负这一思想才造就了一代宗师——霍元甲。幼年时的霍元甲在仆人来福的暗中帮助下多次偷看了父亲习练拳术,并萌生了将霍家拳发扬光大,做津门第一的少年宏志。然而由于自身患病的原因,父母都极力阻止他习武,他却在好友农劲松的帮助下偷偷的研习拳术。紧接着在霍元甲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出现了,父亲在与赵中强的对擂中因仁让而败与赵家拳之下,这让一直坚信霍家拳是津门第一的霍元甲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赵健对他的暴打和嘲讽让霍元甲愤怒到了极点,可是身手不如人家,自己只好忍此屈辱。同时这件事也在霍元甲的心里留下了极大的伤疤,为了报复,或者说是为了证明霍家拳的实力,他带着很重的胜负心开始勤练拳术,以图复仇且证明霍家拳才是真正的津门第一。

时间流逝,成年后的霍元甲在擂台上连胜三十八场,只要再打败秦爷便可做津门第一了。就在此时,昔年的挚友农劲松却极力的反对霍元甲再去打擂。他的理由是做了津门第一又如何,天下之大,高手之多,打得过来吗?意思很明了的说一山更比一山高,没有必要去争那些虚伪的名号。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霍元甲不听劝告,一意孤行。现在的霍元甲可以说是做失败的霍元甲,不但不思进取反而花天酒地,以至于败掉了家业。更加鲁莽的是在秦爷的寿宴上失手将其打死,以致遭到对方家人的追杀而家破人亡。绝望中,意志消沉的霍元甲逃到了农村,并在那里生活了三年。三年中是一个质朴,纯真的盲人姑娘月慈和他一起度过的,并在她悉心照顾和影响下重建生活的信心,并开始了对“武”和“暴力”的反思。影片至此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也是霍元甲对中华武术的精髓之一——武德的一个认识的开始。

正如片中台词所言,每一个学武者最大的对手往往是自身。这么一个敌人和对手正是一般的学武者存了胜负必分的心魔。并且从习武的开始就要与它搏斗。在中华武术中克制自己的好胜心,比斗中点到为止是对一个练武者的基本武德要求。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武者却不多见,往往都把胜负看得很重,霍元甲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霍元甲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武技和武德好比是鱼和熊掌不难以兼得,兼得者便是圣人,便是宗师。所以这是霍元甲必须要迈过的一关。感到欣慰的是月慈姑娘的帮助使得过了通过了考验。

这时影片该是重新进入武戏的时候了。当霍元甲回到津门时,一个细节被深刻的描写出来了,那就是当年一直跟在霍元甲身边追问他何时会做津门第一的乞丐在物是人非的大街上呼喊:霍元甲回来打擂了。这是一个对霍元甲新的开始的一个暗示,同时我以为这也是一种讽刺。一如当年沽月楼外围观者高呼“霍大侠”的讽刺。在对强者的盲目崇拜中,武者以及群众的心理为胜负心所扭曲了。一方是迷醉与在擂台上受万人高呼的快意,一方是迷恋因血腥的打斗所带来的暴力快感。此时胜负心便一个阻挠武者更上层楼的魔魇。《法向经》曰:胜者生怨,负者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放到这里就是说,一个将胜负看轻的武者才能静心于武学,才能在武德以及人生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时的霍元甲已经很接近这一点了。

原本,在感受了仆人的忠诚和好友的苦心之后的霍元甲可以说已经去掉胜负心了,他把当年象征了荣誉的生死状一一焚毁。这也是他反思之后的第一个表现点。然而一则消息改变了他此刻的做法,美国大力士奥比音在擂台上连伤十数中国武师。这件事情进而再一次激发了霍元甲的胜负心,不过这时的胜负心已并非当年的争强好胜了,是革去签生死壮的陋习且点到为止的切磋的胜负心,也是自强自重的胜负心。其实,如果我们真的去了胜负心,是否就可以无诤自安了呢?这时关键是时代背景,因为一个尖锐的社会矛盾摆在霍元甲面前——落后就要挨打。做为华夏民族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对得起习武者的身份,也是中华武术的真正精髓所在。

这时候的霍元甲显然已经成熟了,这也注定了他将迈向一代宗师的层次。也是在这个时候,从下到大,自始至终都关注并帮助他的好友农劲松也感觉到了这一点。面对奥比音重回到擂台的霍元甲一胜负之外的东西第一次赢得对手,更赢得了对手,观众对他的认可和尊重。这是经过反思后霍元气甲第一次在擂台上对胜负心的锤炼和升华。于是在好友农劲松的协助下精武体操会应运而生。一种在风雨动摇的时代里秉承传统精髓也与时俱进的豪迈的中华武术及武术精神诞生了,并在黑夜中闪放它的光芒。然而可惜的是纵观晚清时局,满目苍痍,寥寥数人的振臂高呼对于时局无济于事。

令人感动的是霍元甲并因此而气馁。当“自强不息”的呼喊在擂台下声声不息,此起彼落的时候,相信绝大部分的观众都被感动了。明知自己已毒气功心却依然坚持打擂的霍元甲已经油尽灯枯了,可他不分胜负决不下擂台的信念支撑他生理无法承受的极限,同时也把这种自强不息的信念传递给了在场的每一位国人。然而国人的麻木不仁,田中安野的毫不留情与霍元甲的直面生死从另外一个层面上对胜负在影片中进行最后的一次升华。这是武德与武技融为一体后超脱生死,超脱仇恨,超脱狭隘的胜负心。生命的尽头,停滞在田中胸前的那一拳向世界宣告了一代宗师的产生。这一位平民化的武学宗师在生命将尽之时彻底的克制了心魔,彻底的赢得了尊重,彻底的感动了世界。这正是武德中胜负所最终要追求的目标。

霍元甲的宿命注定了这一切,或许我们会为他的离去而深深惋惜,但他留给我们的信念和思考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乘,一次又一次的升华,因为胜负的追求不再是一个单一的输赢。正如影片介绍所说的:拳无形,腿无影。心无惧,能无量。不求技压群雄,只为自强不息。

 

写观后感注意事项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霍元甲》观后感
Tag:观后感观后感范文,观后感作文观后感


上一篇:《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霍元甲》观后感》相关文章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