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大局观念还表现在以民族利益为重。《汉书》“苏武传”描写了汉朝使者苏武在匈奴的艰苦环境中,如何宁死不屈地保持民族气节。文中赞曰:“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使命。苏武有之。” 在《东周列国》中,记载着这样一个使人感动的故事:公元前627年,郑国商人路途上,偶而得知秦国已派出大量军队偷袭郑国。紧急中,他一面派人连夜赶回郑国去送信,一面机智地以郑王使者的身份,带着四张牛皮和十二头牛去“欢迎”秦军。秦军在惊讶于郑国怎会如此之快得到他们偷袭情报的同时,不得不放弃了此次行动。弦高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但他的义举却显现出中华民族历史弥坚的整体为上传统的深入人心,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仁爱和谐: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中,除了强调“礼”,还十分注重“仁”。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法律与道德,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即为现代所说的法律,那么“仁”,即现代所说的道德。然仔细分析,中国的“礼”与“仁”,又不完全能被法律与道德所包容。简而言之,不论是法律还是道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都弥漫着仁爱和谐的人本之
以古典文学为契机进行道德教育(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标签:语文辅导知识,http://www.wenxue9.com
大局观念还表现在以民族利益为重。《汉书》“苏武传”描写了汉朝使者苏武在匈奴的艰苦环境中,如何宁死不屈地保持民族气节。文中赞曰:“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使命。苏武有之。”
在《东周列国》中,记载着这样一个使人感动的故事:公元前627年,郑国商人路途上,偶而得知秦国已派出大量军队偷袭郑国。紧急中,他一面派人连夜赶回郑国去送信,一面机智地以郑王使者的身份,带着四张牛皮和十二头牛去“欢迎”秦军。秦军在惊讶于郑国怎会如此之快得到他们偷袭情报的同时,不得不放弃了此次行动。弦高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但他的义举却显现出中华民族历史弥坚的整体为上传统的深入人心,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仁爱和谐: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中,除了强调“礼”,还十分注重“仁”。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法律与道德,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即为现代所说的法律,那么“仁”,即现代所说的道德。然仔细分析,中国的“礼”与“仁”,又不完全能被法律与道德所包容。简而言之,不论是法律还是道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都弥漫着仁爱和谐的人本之光,显示了人类的美好希望。
孔子说“仁者,爱人”,“和为贵”;孟子要求统治者们“与民同乐”;墨子的《兼爱》阐述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道理;庄子主张“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其中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是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对于和平共处,和谐互爱的向往。
当然,理想毕竟不是现实,仁爱和谐也曾为以往封建统治者们所利用,但它作为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成分,在协调人际关系、凝聚人心、集合力量、维护统一上起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中国人亲近和平的气质和人格精神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3.孝字为先:传统的中国文化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揭示了人类生活的内在本质,即人必须积极努力,奋发向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表达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即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怀,敦厚宽容。从《尚书》中最早提出“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到孔子“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舆”,到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都是对“厚德载物”的具体阐述,特别强调在家庭中不同关系的人应该遵守的义务,应该扮演的角色。
在家庭中,首先表现为父母对晚辈的哺育教养。天下没有不疼爱子女的父母,关键在于如何去爱。中国古代关于这方面的文学记录比比皆是。从系统完整的《颜氏家训》,袁采的《袁氏示范》到散见于文学史中包括散文、书信、诗歌、格言等各种文学记录,为后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家教”遗产。
还表现为子女对父母长辈的孝敬。“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在家能孝,于国则忠。岳飞的“精忠报国”,既是对国家利益的赤胆忠心,也是对父母严教的最好回报,显示出凛然的民族正气,更是一种以小见大的道德的高度自觉。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忠孝曾经被发挥至极端,并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然而抛弃杂芜,取其精华,孝敬父母长辈在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应得到提倡。
还表现为交友接物之道。不论是兄弟姐妹还是邻里朋友,都应抱着“民胞物与”的心胸去对待。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明“和”既是处友的基本标准,和舟共济,更要分清是非,不同流合污。
“天地君亲师”,由此“孝亲”成为中国的道德本位,并构成人际关系的准绳。他们笼罩于传统的中国社会,迷漫于人的意识,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4修身养性:追求精神境界,是中华民族高尚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身修养方面,表现为不断的自我完善,向往理想人格。从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士可杀不可辱”,“君子谋道不谋食”,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到孟子的“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至大至刚”养“浩然之气”。几千年来,深入人心的儒家思想,之所以特别崇尚人的精神追求,并不是为了宣扬仙风道骨,不食人间烟火,而是特别强调在利与义冲突的情况下,作为与禽兽有别的人,该作怎样的选择。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正是这种“唯义所在”的人生追求,我们从文学作品中看到了一幅幅天地正气图,听到了一首首人间正气歌,他们似一股清流荡涤着俗泥污浊,反照出见利忘义者的卑琐。
5. 知行合一:所谓知行合一,是指不仅要有崇高的目标,更要有如何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知行合一”,切磋实践,时时反省,方能最终造就理想人格。
孔子认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倡导“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的观点中有一点非常伟大,那就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这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君子风度,令人折服。因此他的学生曾子积极响应自己的老师,提出要“日三省吾身”。
总之 “文以载道”的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使中国文学所负载的重任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所不及,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古典文学的教育作用。
(甘肃西和北川初级中学 742100 吕敏航(老师))
上一页 [1] [2]
Tag: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
上一篇:想象,学生作文的翅膀(人教版九年级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