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现代文阅读课时复习计划(1—1)(人教版九年级)» 正文

现代文阅读课时复习计划(1—1)(人教版九年级)

[10-18 21:03:12]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高考复习资料   阅读:8735

概要:大国除了这些文化的因素外,还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力,而后者决定前者。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键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的优势。但如何成为大国,从历史看,有一条规律,就是凡与大国直接对抗的,很难成为大国,反而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曾经采取与大国对抗的策略,这被证明很不成功,后来邓小平所说的“不扛旗,不当头……”的战略,实际上就是跟随战略,反而获得了成功。跟随很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学习,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发明,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但由于善于学习应用,日本目前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假使中国称为大国了,那么中国的行为与以往西方大国的所为会有什么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这在对大国的理解中可见端倪。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认为:大国就是能保卫自己,能对付任何国家的国家。有意味的是,中国学者关于大国的标准,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北京大学张祥龙教授特别强调大国的文化感召力;学者盛洪也反对实力崇拜,强调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将结束战国——帝国——战国这种国际关系模

现代文阅读课时复习计划(1—1)(人教版九年级),标签:高考复习计划,http://www.wenxue9.com
大国除了这些文化的因素外,还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力,而后者决定前者。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键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的优势。
但如何成为大国,从历史看,有一条规律,就是凡与大国直接对抗的,很难成为大国,反而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曾经采取与大国对抗的策略,这被证明很不成功,后来邓小平所说的“不扛旗,不当头……”的战略,实际上就是跟随战略,反而获得了成功。跟随很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学习,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发明,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但由于善于学习应用,日本目前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假使中国称为大国了,那么中国的行为与以往西方大国的所为会有什么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
这在对大国的理解中可见端倪。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认为:大国就是能保卫自己,能对付任何国家的国家。
有意味的是,中国学者关于大国的标准,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北京大学张祥龙教授特别强调大国的文化感召力;学者盛洪也反对实力崇拜,强调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将结束战国——帝国——战国这种国际关系模式,出现一种后帝国时代,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有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预示着中国文化的非强权的发展趋向。也许西方的大国概念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才是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有删改)[2007年山东威海]
1.阅读全文,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对大国进行“随想”的?

2.文中阐述的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有哪些?
    
3.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这一切”指代哪些内容?
    
    4.具体说说作者认为未来大国应有怎样的姿态?
    
[剖析]这是一篇颇具阳刚之气的时文,在对大国的随想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一种力量。第1题直接考查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提炼能力,题目指向清楚明白。第2题考查对指定内容的概括提炼能力,题目指向也一目了然。第3题表面是考查词语的指代内容,但却和一般的词语指代题不同,其本质是考查对指定内容的概括提炼的能力。第4题也是考查对指定内容的概括提炼能力。解答第1题的关键是先认真阅读全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再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另外,联系后面的题目,帮助理解全文内容也是一种好办法。如第2题指向指定内容——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第4题指向指定内容——未来大国的姿态,而这些其实就是文章“随想”的两项重要内容,除去这前后两项,不难找到中间的一项“随想”内容——如何成为大国。解答第2题的关键是跟着题干的要求走,学会把题目中的关键性文字与原文相对照,这样第1段可以得出一个要点——地理因素,再加上第3段开头的过渡句——大国除了这些文化的因素外,还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力,答案就水到渠成了。解答第3题的关键是弄清这一道题目的指代内容,不仅有前指,而且有后指,这是关键,也是难点。解答第4题的关键是要紧紧把握文章最后“也许西方的大国概念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才是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这句话,再给自己提个问:西方的大国概念是什么?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是什么?对前者作者借用了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的看法,对后者作者谈到了中国学者的标准。经过这样一番自问自答,答案其实早就在心中了。
参考答案:1.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如何成为大国(不与大国直接对抗,采取跟随战略);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 2.地理因素(地理屏障保护,处在大陆边缘);文化因素(国家意识、国家认同);军事和经济科技实力。3.中国学者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中国与西方国家大国的标准理解不同;假使中国成为大国了,中国的行为也会与西方大国的所为不同.4.要点:军事和经济科技实力雄厚,能保卫自己;注重道义责任。
[例3]
听 雨   季羡林①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好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②,大有飘飘欲仙之慨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几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计划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


上一篇:古诗鉴赏——炼字(人教版高三)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