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资料2017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备考讲义二» 正文

2017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备考讲义二

[05-16 15:43:47]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中考复习资料   阅读:8103

概要: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7、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8、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第27课 《答谢中书书》 一、重点字词:【共】一起。【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问题探究: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

2017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备考讲义二,标签:中考复习计划,http://www.wenxue9.com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7、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8、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第27课  《答谢中书书》

 一、重点字词:

【共】一起。【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

 

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4、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二、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翻译:想到身边没有和我一起享受月光的人,于是来到了承天寺。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翻译: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到庭院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翠绿苍柏?只是那里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悠闲的人罢了。

 

三、阅读理解

 

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旷达心境。

 

4、全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5、 “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喜悦、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显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中考复习资料中考复习计划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中考复习资料


上一篇: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训练之一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