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资料2017中考考点梳理二十一:文学作品阅读 小说» 正文

2017中考考点梳理二十一:文学作品阅读 小说

[05-16 15:43:47]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中考复习资料   阅读:8316

概要:②他,内地一个惨淡经营的省级乐团的首席提琴手,动荡的岁月几时能容下肩头那把小小的提琴?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是他最快乐的日子,刚从上海交响乐团毕业的他就被内地一个文工团招走了。一个个音符从他那纤细敏感的指间飞出,《良宵》《牧歌》《新春乐》都是他的保留曲目。只是两个半月后,一顶大右派的帽子莫名其妙地飞到了他的头顶,提琴被砸,他被下放农场监督劳动,砸矿石、挑煤渣、开荒种地。八年的劳动,饥荒贫病没有让他趴下,而他纤长的十指却已肿大变形,伤痕累累,布满老茧,再捧提琴时,他的惶恐陌生只化作一声轻叹。③几乎是从头学起,几乎是再攀登了回云顶天都。他的琴声不复八年前的华丽,却喑哑深沉,凄清渺远,摄人魂魄。重登舞台,再拉一曲《梁祝》,二十五分钟的曲子,他像拉了一个世纪。雷鸣般的掌声里他几乎晕厥过去。④他成为重放的鲜花,他成为音乐的使者。只是再一次让他承受断弦之痛的却是相濡以沫的爱人,他毫不犹疑地放下了提琴,悉心照料缠绵病榻八年的妻子,直至她“化蝶”而去。⑤他复又漂回这座小岛,这座留下过他童年啼哭和脚印的小岛,这座据说是音乐的岛。他独自居住在他母亲留下的山顶上一座年久失修的洋楼里,这里的

2017中考考点梳理二十一:文学作品阅读 小说,标签:中考复习计划,http://www.wenxue9.com
  ②他,内地一个惨淡经营的省级乐团的首席提琴手,动荡的岁月几时能容下肩头那把小小的提琴?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是他最快乐的日子,刚从上海交响乐团毕业的他就被内地一个文工团招走了。一个个音符从他那纤细敏感的指间飞出,《良宵》《牧歌》《新春乐》都是他的保留曲目。只是两个半月后,一顶大右派的帽子莫名其妙地飞到了他的头顶,提琴被砸,他被下放农场监督劳动,砸矿石、挑煤渣、开荒种地。八年的劳动,饥荒贫病没有让他趴下,而他纤长的十指却已肿大变形,伤痕累累,布满老茧,再捧提琴时,他的惶恐陌生只化作一声轻叹。
  ③几乎是从头学起,几乎是再攀登了回云顶天都。他的琴声不复八年前的华丽,却喑哑深沉,凄清渺远,摄人魂魄。重登舞台,再拉一曲《梁祝》,二十五分钟的曲子,他像拉了一个世纪。雷鸣般的掌声里他几乎晕厥过去。
  ④他成为重放的鲜花,他成为音乐的使者。只是再一次让他承受断弦之痛的却是相濡以沫的爱人,他毫不犹疑地放下了提琴,悉心照料缠绵病榻八年的妻子,直至她“化蝶”而去。
  ⑤他复又漂回这座小岛,这座留下过他童年啼哭和脚印的小岛,这座据说是音乐的岛。他独自居住在他母亲留下的山顶上一座年久失修的洋楼里,这里的浪涛都鼓荡着音乐,这里的空气都充满馨香,这里的佳木葱茏最善于倾听。清晨鸟儿的啁啾是他的定时闹钟,夜晚,他要么下山面朝大海拉两个小时的琴,要么在他的小屋里调弦试音,蟋蟀、四脚蛇都会摇头晃脑地跑出来倾听,它们是他的听众。小小的琴岛是他诗意的栖息地,是他随心所欲、不眠不休、无拘无束、无人喝彩的舞台。
  ⑥没有人知道这个经常不刮胡子,不打领带,趿一双沙滩鞋的流浪乐手的故事,人们只依稀仿佛听过那天籁般的琴声。这个现代的鲁滨逊,偶尔也带几个学生,时不时友善地指点路边卖艺乐手的指法,兴致高时还会即兴拉上一曲。
  ⑦他与众不同的琴声夜夜在孤岛上响起,有几分落寞,几分遗世独立。这是一个孤岛,一个流浪艺人的精神高地。
  ⑧是的,这里是琴岛,这里不是维也纳。但他是琴岛上唯一的莫扎特。
  (选自南方出版社《时文选粹·锐利小小说》)
  1.阅读全文后,简要叙述文中“他”的生平经历。
  2.文中加点的“化蝶”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体会其深刻含义。
  (1)二十五分钟的曲子,他像拉了一个世纪。(2)是的,这里是琴岛,这里不是维也纳。但他是琴岛上唯一的莫扎特。
  4.由“这个现代的鲁滨逊”,你会想到     (作者)写的《      》,其主人公鲁滨逊就曾经因为海难而在荒岛上生活了很多年。
  5.小说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说阅读参考答案
  Ⅰ中考试题精编
  (一)1.示例:①原标题好,因为对弟弟的照顾并未完结,强调这种责任的持久性,突出了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深情和高度的责任感。②改后的题好,突出了哥哥六年如一日付出的艰辛,强调"不容易",难能可贵。 2.飞快地往回跑(或"跑",或"扯开喉咙喊") 跳进河里(或"跳") 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或"跑") 3.内容上表现出哥哥对弟弟的悉心呵护,不离不弃,突出人物品质,使文章主题更鲜明;结构上与前文第一次对话相呼应(或前后照应)。 4.A(第一人称,"我"是"哥哥"行为的叙述者、见证人)
  (二)1.付 副(符)2.(1)渲染国际街坊节的气氛,突出其意义不同寻常。 (2)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升国旗的故事。 3.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日黄昏的短暂 4.因发现广场上没有中国国旗而气愤 因自己没有国旗而焦急 5.B6.略
  (三)1."精神":人穷志不穷,坚守着朴素的生活和朴实的情感。"教训":人是容易改变的,人心难测,尤其在这个物化的社会;真诚的帮助得不到真正的理解。(意思相近即可) 2.不可。理由:①"一只土碗"作为小说的线索贯串始终,小说的情节都围绕它展开;②以"一只土碗"为标题,寓意含蓄,可以引起读者兴趣;③以"转变"为标题,过于直白,不够含蓄。(意思相近即可) 3.示例略。答题要求:①紧扣文本,有的放矢;②叙评结合,言之成理;③语言畅达,表述清楚。
  (四)1.上台领奖,没有其名,校长暴怒,同学嘲笑。 2.渲染气氛,为下文写他被同学捉弄而上台领奖的情节作铺垫。 3.对班主任的疏忽深感遗憾,并流露出不满和埋怨。 4.对班主任心怀感激,为自己未理解他的良苦用心而愧疚。 5.是一个机智、善良、宽容的人(或: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能呵护学生心灵的好老师)(能答对其主要品质即可)
  (五)1.(1)说明儿子是病重中的父亲唯一的骄傲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柱,表现出儿子在父亲心中的分量之重,父亲对儿子寄予的希望之大。(2)表现出望龙在突然得知父亲病逝的噩耗之后无法抑制的悲伤和愧疚之情。 2.要点:(1)望龙父亲在临近清明时去世,葬礼在清明举行,主要事件发生在清明这天。(2)清明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民间祭祖、扫墓的日子,这里以"清明"为题,营造了一种阴冷悲凉的气氛,切合作品内容和主题。 3.文章有三处写到了张老师:(1)当望龙叔叔向张老师请假时,他迟迟疑疑吞吞吐吐地说:"本来是可以多请几天假的,可是明天下午安排了语文模拟考试……"(2)他告诉望龙父亲病故的消息时,首先强调学习的重要,并把望龙父亲的死看成是一种"干扰";面对悲伤的望龙,还平静地朗诵古训,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足为怪。(3)当望龙沉浸在悲痛之中不愿返校时,张老师劝慰他:学习比什么都重要,不能感情用事,因小失大。由此可见,张老师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视学生分数高于一切,视学生前途高于一切;同时,他又是一个严重忽视人伦亲情,忽视学生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引导,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人格被扭曲了的典型人物形象。(能联系某一处内容具体分析,且能辩证看待张老师形象即可) 4.此处的空白显然不仅仅是试卷上的空白,它还喻示了另外两个方面的空白。(1)亲情的空白。所有亲人的关心只是为了望龙能考出好成绩,这不是一种完整的和真正意义上的亲情,而是一种畸形的亲情。孩子在这样的亲情包围中,会逐渐失去那份纯朴的也是最可宝贵的情感。(2)教育的空白。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视分数为命根,却迷失了教育的终极价值,不明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培养个性健康、情感丰富、人格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人。(能选择某一方面谈感受即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中考复习资料中考复习计划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中考复习资料


上一篇:2017中考考点梳理二十一:文学作品阅读 散文(2)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