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散文教学散文杂说» 正文

散文杂说

[01-18 16:58:33]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散文教学   阅读:8731

概要:关于散文的特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兴起的文学革命,催生出现代意义上的小说、诗歌和散文。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和第一批新诗,在文学史上都有定论,惟独散文,至今难以说清哪一家哪一篇为其发端,不是缺乏资料记载,只是难以划清一般白话文与具有独立品格的白话散文之间的界限——现代散文的轮廓从一开始就是不确定的。“新文学中白话散文的成功比较容易,却也比较迟”(周作人),“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鲁迅)。这些关于现代散文的论述,其实都透出散文文体特征的某些信息。比起诗和小说来,散文更直接地联系着人的内心世界,它几乎和人的内心一样宽阔无边。然而它也具有自己的特质,这特质主要并不是语言形式的某种规范,常表现为作家心理个性在语言风格上的投射。因此,白话文的出现和现代散文的诞生,中间需要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这也是作家的心灵解放和个性熔冶的过程。一旦成熟,散文的崛起并不表现为个别作家的个别作品,而是一批心灵形态和文字风格各不相同的作家的问世。20年代涌出的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等一大批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家,将现代散文推向了发达的极致。正如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

散文杂说,标签:散文教学大全,http://www.wenxue9.com

  关于散文的特质
  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兴起的文学革命,催生出现代意义上的小说、诗歌和散文。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和第一批新诗,在文学史上都有定论,惟独散文,至今难以说清哪一家哪一篇为其发端,不是缺乏资料记载,只是难以划清一般白话文与具有独立品格的白话散文之间的界限——现代散文的轮廓从一开始就是不确定的。“新文学中白话散文的成功比较容易,却也比较迟”(周作人),“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鲁迅)。这些关于现代散文的论述,其实都透出散文文体特征的某些信息。比起诗和小说来,散文更直接地联系着人的内心世界,它几乎和人的内心一样宽阔无边。然而它也具有自己的特质,这特质主要并不是语言形式的某种规范,常表现为作家心理个性在语言风格上的投射。因此,白话文的出现和现代散文的诞生,中间需要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这也是作家的心灵解放和个性熔冶的过程。一旦成熟,散文的崛起并不表现为个别作家的个别作品,而是一批心灵形态和文字风格各不相同的作家的问世。20年代涌出的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等一大批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家,将现代散文推向了发达的极致。正如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所述:“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我们头脑中的现代散文概念,就是这些具体作家的散文样式,是他们头脑中的现代散文概念,就是这些具体作家的散文样式,是他们赖以独立存在的个性。
  一个孩子,当相貌和名字都无法确定他是谁时,只有求助于化验DNA。对于文学性散文,能够将它和其它文字区分开来,也是它的内在特质。这种特质并非单纯形式的、也并非单纯内容的界定。因为散文对于形式的要求比较宽泛,特质的有无与浓淡就更为重要。然而,散文特质的存在虽出自写作者笔下,却只显现于读者的阅读感觉中,并不显现于非审美阅读的理性解析中,可说是读者心中皆有,论者笔下全无。如果勉强要概括出来,我倾向于借用“直见本心”一句。所谓“直见”,即不依赖作者的自我表白,而是在使用文字的整个过程中自然展示出来的。所谓“本心”,即彼时彼刻的自在状态,这是对于接受者而言。对于写作者来说,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只要依据自己的经验去写就是。而真的散文,常常会令写作者本人吃惊的,当他由写作者转化为读者的时候。
  人的生存都离不开一定的地域。然而,人对于现实的生存环境,有依赖的一面,也有抗拒的一面;依赖的一面明显,抗拒的一面隐匿,多渗透于心理层面。这隐匿的抗拒常通过文学昭示(也可说发泄)出来,于是文学(连带它的作者)就不大讨人喜欢。散文最直接地关联着作者内心世界,因此散文可以不理会环境、事件的必然,直指心理的必然。
  我以为散文如人,其独有的品格与其生存的环境、生存方式、生存位置的独特性有关。既然说散文应自然而生,缘情赋形,那么,散文的发表、出版、传播、评价,也该自然而然为好。人为的炒作,勉强的出书,只会使散文变质。君不见,十年前还有人担心散文会消亡,于今却大红大紫炙手可热。其实散文还是散文,忽冷忽热的是人市。散文在变,其变化之缓慢非市场所能衡量。超稳定的社会结构造就了超稳定的散文形态,怎么可能超越世道人心而异动!
  人生苦短,命运无常,“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是悲凉的,也是真诚的,如此无奈的存在,不坚持一些什么,岂不白来人世一遭。
  正是在这一点上,我和散文的相通成就了我们的缘分。散文是宽容的,也是苛刻的。宽容既保持其生命活力,也容得泥沙俱下,良莠杂陈,而苛刻却在历史流转中使散文得以坚持自己的品格。我们说散文是真诚的,这真诚之中包含着责任;我们说散文是自由的,这自由之中包含着传统。忘却责任的真诚,丢掉传统的自由本并不存在,应加上引号。对于和散文品格不相容的种种附赘,散文无言而选择无情。
  平日读古文名篇,常为其行文的谨而不拘所叹服。方寸之间,游刃有余,百数字内,变化无穷;形式的规范和情感的鲜活,文字的严谨和气韵的生动,出自一体;于凝炼中求得丰富,于限制中求得自由。这是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
  我国的散文传统源远流长。对于后学,这是宝贵的遗产,也是一种束缚。有志者当追随时代的脚步,促进散文的新发展,创作出于愧于先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至于文情的冷暖,倒是不足多虑的。
  关于90年代散文
  90年代的散文离我们太近,其面貌尚难检视,几点印象零零散散不得要领,如果约略描述一下我的总体感觉,似可取“驳杂”二字。这也是时代使然。经过70年代末思想解放、90年代初经济转轨的两度冲击,单一的经济、文化体制已经打破,旧的尚未退去,新的已在生长,意识形态领域并非沉舟侧畔千帆竞渡,而是“你未唱罢我登场”,社会生活舞台上呈现多元并存的热闹景象。商品分割市场的行为,本质上是在分割消费者,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价值,形成不同的群体,有基于历史原因划分的,有基于现实利益聚合的。不同的群体都在寻求文化上的代言人,兼容性强、接受面广的散文就成了最直截简便的载体。于是散文的面目更加模糊,功能更泛,也就更容易被社会演进所改造。
  驳杂是一种发展的态势,是新旧交替过程的中间状态。驳杂胜于单调,胜于死水一潭;驳杂却也向散文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在发展中保有自己独立的文化品格?这又不单纯是散文本身的问题。我很喜欢诗人昌耀为自己的一组散文诗所起的名字:《灵魂的事》。灵魂自然不能脱离人的物质存在,但它不只是被动地承认物质存在,灵魂可以而且应该对物质存在进行审视、质疑和拷问。在履行这一职责的过程中,取得自己存在的价值。散文的事,就是灵魂的事,散文的问题也是灵魂的问题。驳杂胜于单调,也包孕着单调。散文的丰富多样须和人的内心的丰富多样相联系,才来得切实。
  进入90年代,新的课题,新的困惑,摆在散文读者和作者面前。散文的热闹表象后面,埋藏着价值观念混乱及对于散文艺术冷漠化的倾向。正如意义的消解不能造成百家争鸣,形式的消解也涣散着艺术个性的养成。散文毕竟是限制的艺术。散文的自由度正是以对写作主体的苛求为前提的。

[1] [2]  下一页


Tag:散文教学散文教学大全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散文教学


上一篇:关于文化散文的文化思考
《散文杂说》相关文章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