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文言文人教版高中第一册文言文注释商榷» 正文

人教版高中第一册文言文注释商榷

[10-18 21:02:44]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文言文   阅读:8953

概要:陈林森(1)《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课本注释为:“[阙(jué)秦]使秦国土地减少。阙,侵损、削减。”注音有误,应为quē。《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阙”条在quē的读音之下义项④释为“损害”,所举例句恰是该句。“阙”读jué,只有挖掘义(即通“掘”)。如《左传•隐公元年》:“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2)《勾践灭吴》:“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课本注释为:“[国子姓]国君的同姓。”从逻辑上说,当时勾践的处境是国灭身亡,他需要的是全国上下团结一致,而不大可能把战斗“团队”局限在“国君的同姓”;前文所说“我父兄昆弟”已经包含了国王的家族,此处再说“国君的同姓”未免重复,从语法上说也不必用“及”并列。“国子姓”当为“国/子姓”而不为“国子/姓”,“国”即诸侯国,此指越国;“子”当为臣民。《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子”第五义项即为“臣民、百姓”。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对该篇“国子姓”的解释是“犹

人教版高中第一册文言文注释商榷,标签:文言文翻译,http://www.wenxue9.com

陈林森

(1)《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课本注释为:“[阙(jué)秦]使秦国土地减少。阙,侵损、削减。”注音有误,应为quē。《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阙”条在quē的读音之下义项④释为“损害”,所举例句恰是该句。“阙”读jué,只有挖掘义(即通“掘”)。如《左传•隐公元年》:“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2)《勾践灭吴》:“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课本注释为:“[国子姓]国君的同姓。”从逻辑上说,当时勾践的处境是国灭身亡,他需要的是全国上下团结一致,而不大可能把战斗“团队”局限在“国君的同姓”;前文所说“我父兄昆弟”已经包含了国王的家族,此处再说“国君的同姓”未免重复,从语法上说也不必用“及”并列。“国子姓”当为“国/子姓”而不为“国子/姓”,“国”即诸侯国,此指越国;“子”当为臣民。《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子”第五义项即为“臣民、百姓”。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对该篇“国子姓”的解释是“犹子民,即百姓”,比课文的注释似乎更为合理。

(3)《勾践灭吴》:“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课本注释为:“将要率领你们夫妇们来繁殖生息。帅,同‘率’。”繁殖后代是私人行为,国君不大好“率领”他们做。“帅”同“率”,其义还有奖励、劝勉。按《小尔雅•广诂》有“率,劝也”,即劝勉、鼓励之意。从下文来看,勾践宣布了一系列的奖励生育的具体政策措施,可与之呼应。再看其他例子:“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出师表》)“奖率”为同义复用,义为奖励、鼓励、劝勉。故“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当译为“将要奖励你们这些夫妇繁殖生育”。

(4)《勾践灭吴》:“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课本注释为:“谁有恩惠像这个国君呀,可以不为他效死吗?”“孰是君也”译作“谁有恩惠像这个国君呀”很别扭。按此句省谓语,按上下文意,其省略了的谓语当为“像”、“如”、“比得上”。教师教学用书的相应译文为:“还有谁像我们的国君能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能不为他效死吗?”“能这样体恤百姓”是不言而喻的意思。也有人指出,“而”译作“难道”不妥,因为缺乏理据,上下句的语法关系为因果关系,可理解为“因而”,但可不必译出。

(5)《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课本注释为:“[美我]认为我美。”故而中学教材一向将其视为意动用法。其实这里的“美”是动词,赞美(即说他美)。《辞源》释“美”的义项㈣即“赞美”,其例就是这个句子:《战国策•齐》:“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说“认为我美”不符合文意。邹忌在一天工夫先后问妻、妾、客“吾与徐公孰美”,答案都是邹忌比徐公漂亮。如果邹忌的妻子因为“情人眼里出西施”,确实认为邹忌比徐公美,倒是情有可原;妾和客人就没有充分理由从内心觉得邹忌比徐公更美。从文中三个人的答案可以看出,一个比一个勉强,尤其是客人说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完全是顾及主人的面子。总起来看,妻、妾、客人一致的地方就是都在邹忌面前称赞他的“美”,是不是认为他美是完全可以不必计较的。如果大家都在心里认为邹忌比徐公美,那只是审美观的问题,而不存在“蔽”王了。妻、妾、客人各有心计,他们赞美邹忌的美都不过是口是心非罢了。

(6)《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课本注释为:“[徐趋]徐步,徐行。意思是一步一步地向前慢走。徐,慢。趋,向前行走。”此处释“趋”为“向前行走”不当。《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趋”的义项①为“快走”。例句有《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避)之,不得与之言。”《史记•萧相国世家》:“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以上第一例的“趋”为生活中的“快走”,目的是为了“避”。第二例的“趋”是朝仪必须的动作,即朝臣上朝见君王的固定礼节,这个我们在《宰相刘罗锅》一类电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汉语大字典》译“趋”为“小步快走,表示恭敬”,符合该字在古代的含义,也符合课文的语境。《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说“入朝不趋”,是对萧何的一种特殊待遇(按常规他入朝应当“趋”)。从速度来说,古代的“步”才是今天的“走”(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趋”是快走,或小跑,是介于古语词“步”与“走”之间的行进方式。也就是说“步”“趋”“走”三者速度关系是:步<趋<走。成语“亦步亦趋”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原义是“人家慢走,跟着慢走;人家快走,跟着快走。”后来引申为处处模仿。(参看《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课文中写触龙年老,病足,想按礼节小步快跑而不能,只能“徐趋”(慢慢地快走)。正是这一动作,既表示了触龙对赵太后的尊敬,又显得滑稽可笑,才有利于缓解当时的紧张气氛,为下面进一步劝说赵太后起到铺垫作用。《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相关译文写道:“触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挪动着脚步”,是很精当的。

(7)《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课本对“乃自强步”的注释是:“自己只勉强走走。步,慢走。”在这句话中,“乃”是连词,于是,“自”是副词,意为自个儿,独自,自己一个人。“乃”灵活地译作“只好”是可以的,但应置于“自”之前,因为“自”作为副词和“强”一道是修饰动词“步”的。此句当译为:“只好自个儿勉强走走。”课本对“少益耆食”的注释是:“稍微渐渐喜欢吃东西。少,稍微。益,渐渐。耆,通‘嗜’,喜爱。”其实这里的“益”应是动词“增加”“增进”的意思。此句已有副词“少”(稍微),已经包含了“渐渐”的意思(程度比较小,逐渐地,一点一点地改变)。课文的译文是:“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造语比注释要通畅得多。“耆食”是喜欢吃东西,作名词也就是“食欲”了。《白话译注古文观止》(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对这句话的译文是:“食欲稍微增强了。”能准确地表达句意。

[1] [2]  下一页


Tag:文言文文言文翻译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文言文


上一篇:旋转的世界,飞扬的新语——汉语新语集萃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