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演讲报告:分数从哪里来» 正文

演讲报告:分数从哪里来

[10-18 21:03:12]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语文辅导大全   阅读:8153

概要:利用荣誉感,小组促竞争荣誉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动力。为尊严而战,为集体争光,这都是受到荣誉的驱使与感召。高效课堂的分组学习,最容易培养荣誉感,学生也愿意为团队的进步摇旗呐喊。有了荣誉感,如何利用,关键看班级文化氛围和考核评价机制。首先,各个小组要力量均衡,都有强烈的进取心。其次,评价项目和方式要公平合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三,评价结果要有后续表彰,让学生看到团结拼搏收获的胜利果实。不要小看一张奖状、一面红旗或一个等级分数,学生往往视若珍宝。如果,能把每次考核评价的结果记录下来,并进行适当地累加转化,就像QQ空间偷菜一样,“偷”到一定数额就升至一定级别,这样就把学习变成了一种游戏,学生会在闯关晋级中乐此不疲。利用差异性,结对兵练兵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可以很好地在课堂上利用。比如小组内,甲生擅长语言表达,就可以让他在语文讲解上多做贡献;乙生擅长逻辑思维,就可以让他在数学推论上带个好头。利用差异,可以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用差异,可以在“取长”中拓展自己,又能在“补短”后帮助别人。学生之间的差异毕竟是小的,而师

演讲报告:分数从哪里来,标签:语文辅导知识,http://www.wenxue9.com
利用荣誉感,小组促竞争

荣誉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动力。为尊严而战,为集体争光,这都是受到荣誉的驱使与感召。高效课堂的分组学习,最容易培养荣誉感,学生也愿意为团队的进步摇旗呐喊。有了荣誉感,如何利用,关键看班级文化氛围和考核评价机制。首先,各个小组要力量均衡,都有强烈的进取心。其次,评价项目和方式要公平合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三,评价结果要有后续表彰,让学生看到团结拼搏收获的胜利果实。
  不要小看一张奖状、一面红旗或一个等级分数,学生往往视若珍宝。如果,能把每次考核评价的结果记录下来,并进行适当地累加转化,就像QQ空间偷菜一样,“偷”到一定数额就升至一定级别,这样就把学习变成了一种游戏,学生会在闯关晋级中乐此不疲。

利用差异性,结对兵练兵

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可以很好地在课堂上利用。比如小组内,甲生擅长语言表达,就可以让他在语文讲解上多做贡献;乙生擅长逻辑思维,就可以让他在数学推论上带个好头。利用差异,可以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用差异,可以在“取长”中拓展自己,又能在“补短”后帮助别人。
  学生之间的差异毕竟是小的,而师生之间的差异无疑是巨大的。充分利用学生在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上的微小差异,还可以弥补老师在巨大鸿沟面前“有劲使不上”的缺憾。老师与学生的认知关系就像“骆驼”和“小羊”一样:高大有高大的便利,矮小也有矮小的优势。比如解这样一道题:一个直径3米,深8米的井里有多少方土?老师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套公式求结果,而幼儿园的孩子最容易想到结果是“0”。
  兽有兽言,鸟有鸟语。同理,师有师道,生有生法。笨办法往往最能解决笨问题,老师的清醒,固然能直奔大道,避免误入歧途,而糊涂的学生却最容易理解同学所走的弯路。同样是讲题,学生给学生讲,会用学生之间最容易理解的语言,沿着他们共同能想到的思路,虽不快捷却实用。而老师给学生讲题,居高临下,不容质疑,最容易犯先入为主的毛病,直接把答案一塞了事。再说了,棋逢对手才下得痛快,乒乓球业余爱好者直接挑战张继科,不是属于自讨无趣吗?

小组建设的意义

小组建设、导学案、展示,可谓现代课堂的三大热词。套用红学中一句话:开谈不讲导学案,想要高效必枉然。咱们有了“一卷双份五做教学法”,我再讲导学案有点不合时宜,所以,咱重点谈谈小组建设。听说,咱们上学期,像杜郎口那样搞过俩俩对面坐,发现课堂纪律太乱,老师没法讲课,又恢复了原型。课改夭折、传统复辟者,不在少数。唯其难,才显示出价值。小组建设的意义无须怀疑,科学指导的方法也并不神秘,剩下的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反思,反思,常反思。

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请问没有小组,怎么合作?一个中国人是龙,三个中国人是虫。独生子女时代,学生走上社会,是多么需要合作。小组建设的目的不光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产生“动车效应”。普通列车,是一节火车头拖着几十节车厢,火车头的能量决定着火车的速度。现在的动车(高铁)为什么能跑那么快,那是因为它的每节车厢都能提供动力,不再是被动地等着拖,而是主动地往前跑,这就是动车效应。有了小组,班级管理就有了抓手,各小组之间就产生了竞争,有了PK就激活了学生的表现欲与进取心。

20年前的电视节目“综艺大观”被今天的“星光大道”取代,为什么?如果没有了PK与晋级,失去了互动与悬念,仅仅是表演几个节目,还有人愿意看吗?课堂教学可以从“星光大道”中得到许多启示,比如,老师如何向毕福剑学习,嘉宾点评的时机与分寸,节目进程的衍生与掌控,现场观众的互动与利用……只要愿意动脑,愿意投入,教学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啊!

 

(现场互动,回答老师们提出的问题)


  问一:每节课每天都会产生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这样每天的数据量将是惊人的。如何处理这些数据,让这些数据为教学服务?

恕俭答:评价仅是手段,目的是激励与督促;或者说评价是形式,作用是矫正与导航。既然是手段、形式,就不能为形所役,更不能买椟还珠。关于数据,态度上不要较真,使用上可以简化(比如10个红花换颗星,10颗星换月亮,10个月亮换太阳,最终比谁的太阳多),零星统计与专门考核相结合,别让学生陷入“数据”的泥坑里,我们不是为数字学习的。


  问二:每个学生经过一段学习之后会有一个变化,或进步或后退,如何及时调整,使小组适应个人的成长?

恕俭答:你说的“适应”应该是双向的,既要求小组具有包容性、凝聚力,也要求成员趋同兼顾,互相协调照应。一旦小组有了共同的追求信仰,带头人的优点会渗透到每个成员身上,而弱势生的缺点会成为团队的“眼中刺”,被拔掉是自然而然的,这也是小组合作的价值。


  问三:给每个小组分派的任务,到底是一个完整的苹果切成瓣还是每组一个苹果,也就是小组学习量的问题。

恕俭答:评价是针对小组,任务的分配也要由集体来承担。这个“苹果”需不需要切,切成几瓣,都不需要老师操心。老师的任务是调控吃什么,吃多少,表扬会吃的同学。小组的策略是,按需分配,能者多劳,扶持弱势。


  问四:教师兼顾到每个小组的精力分配,到底是排名靠前的组多照顾,还是把精力放在落后的组身上,如何找到黄金分割点?
  恕俭答:抓两头,促中间。可以利用优胜小组树立榜样,号召全班学习;也要帮扶弱队,给他们出谋划策,不要让他们失去信心。老师的精力要放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问五:怎样让小组不流于形式,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其中?
  恕俭答:问得好!我多讲点。杜郎口摆桌子设黑板的“形”,容易“复制”,而每天两次的反思之“神”,最难“粘贴”。要想让学生“怀有期待”,必须志存高远,坚持创新,想方设法让学生乐此不疲。教育说到底是唤醒孩子的内在动力,就像口渴了自己会找水喝一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要让孩子产生自我认同感,进而激活他的内驱力。孩子只有在一种自由、自主的状态下学习,才能真正进入“学习”的状态,学习效率也才能最大化。反之,如果是在一种受控制的、被强迫的状态下学习,孩子的心态会变得消极,疲于应付,得过且过。如果利用老师或家长的威严硬逼着学生学习,情况更糟——孩子本来是“为需要而学习”“为自己而学习”,结果却变成了“为完成任务而学习”“为老师而学习”或“为免于家长的惩罚而学习”。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学生就像小毛驴,学习就是赶路。理想的境界是在能看得见的前方摆着青草,让学生信“驴”由缰,自由奔驰;中等方略是苦口婆心地告诉“毛驴”,远方有吃不完的青草,再用根绳子拴着笼头,生拉硬扯;最次的做法是,要到哪里去毛驴不清楚,“主人”扯不动绳子就掉过头抽驴屁股……

 

问六:小组要不要定期调整?怎么评价?
  恕俭答:人,需要归属感,不稳定的分组与闹离婚的家庭一样,不可能再同舟共济。固定的结对,彼此熟悉,相互适应,日久生情,有利于携手共进。当然,谁和谁结对,容不得乱点鸳鸯谱。

人,有天然的集体荣誉感,学生更甚。评价小组合作的成效时,一定要用“捆绑式”,即评价小组而不针对个人。小组评价强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一石二鸟般的双重评价,表扬时能有扩散效应,批评时又能含蓄地淡化对当事人的影响,可谓不得不注意。

 

问七:怎样的合作才是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所需要的?

恕俭答: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也多说几句。合作学习有它的内在规律,无视科学,急于求成,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教育即人学,只有研究学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更好地利用学生,进而走上“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理想轨道。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处在于,人数不多不少,每个人都处于被关注之中,再加上小组的相对固定,彼此间知根知底。领悟能力强的,有展示表现的欲望;学习能力差的,也愿接受手把手的指导。就在这问答讨论中,各展其长,各有所得。后进生提出了问题,树立了靶子;优秀生为了当好小老师,自然冲锋在前,勤学苦练;中等生前受引领后被推动,在寻求合作中左右逢源。
  在合作学生中,看似优秀生吃了亏——尽帮别人忙了。其实不然,美国国家教育实验中心有个调查数据:从学习24小时后的检测结果来看,只通过听讲获取知识的巩固率大约是5%;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巩固率大约20%;利用多种视听手段,比如多媒体获取知识的巩固率大约30%,而通过交流讨论后知识的巩固率可以到达50%以上。优秀生要“赠人玫瑰”,就意味着他要先采到玫瑰,即使手不留余香,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我总以为,教学的最佳策略是:即学即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后进生能提出问题就了不起,学问、学问,会“问”就是学。而优秀生学到的知识,马上就能利用,这显然会“因用”而“促学”,就像把孩子带到滑雪场,扔过来一双雪撬说,谁学会了谁去玩——玩还用教吗?讲授式课堂的弊端之一就是在“学”与“用”之间脱节,学的用不上,或学的要到很久以后才有用,谁有耐心考虑若干年以后的事呢?就像在课堂上摆幅雪撬,然后讲解它的构造与功能,并让学生背下三条使用技巧……就是不让学生摸一摸,用一用,学生会感兴趣吗?
   

问八:刚分组时,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学习也会有起色。但是,时间久了,学生对分组学习也会生厌,产生倦怠感。怎么办?

恕俭答:您说得很对,审美都会疲劳,何况结对学习。所以,让学生动起来,才会避免打瞌睡。这个“动”,不仅指动中学,动脑学,还得靠创新,去满足喜新厌旧的人性,追求鲜活灵动的课堂。小组调整、目标调整、过程调整,都有助于消除倦怠。

展示的作用不可限量

刚才说了,展示是现代课堂的三大标志之一。为什么要展示,展示什么,如何展示呢?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学信息的反馈、学生资源的挖掘都离不开课堂展示。李炳亭曾写过一篇文章,《展示的作用可以无限放大》。高效课堂研究专家、兖州一中原校长杜金山认为,展示至少有以下几项功能。一是开发资源。自主预习,新知与旧知必然会有冲突,这是很重要的学习资源。这种资源,只有通过展示,才能被开发利用。展“对”不展“错”,等于资源被埋没。二是培植动力。从个体上讲,展示瞄准了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让学生享受学习、享受成功,从而获取主动学习的动力。三是培养综合思维能力,落实知识。冲突后的学习,是真实的学习,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记忆牢固、理解深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对知识意义的自我构建过程。

重视展示已经获得共识,咱们的“五做”中也有“展做”环节。问题是,很多老师只安排做“对”的同学到黑板上板书;大展示时,组长也总让口才好的同学冲到前面;课堂上一旦“冷场”,教师就迅速介入;这样就造成了课堂展示的几乎都是正确的东西。学生讲解的,也一如传统教师一样,滔滔不绝、无懈可击。为了完成目标,教师甚至舍不得给学生稍稍“焖”一会儿的时间。难道展示仅仅是为了落实知识目标吗?

课堂展示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完成任务,感受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规范学生的学习成果,暴露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认知缺陷;收集学习信息为诊断补救做准备;充分质疑、释疑,让思考走向深入。

课堂应当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好、中、差学生都要有展示的机会。因为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有所收获了,这个时候他的心理趋向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从而取得成就感。如果此时不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就会挫伤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一个题目往往有不同的解法,通过展示自然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此外,通过展示,教师从中发现学生的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从而准确确定自己的讲点,即“以学定教”。

展示在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点燃学生的“表达情”,捍卫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不但要展现“合作”学习的成果,而且要展现个人的智慧风采,使孩子获得“成就感”。

展示拓展了学生合作学习和向同伴学习的渠道。展示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动力。展示满足了人性的基本需求,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形式。展示最大可能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才智,保障了学生有自信和有尊严地成长。

展示的过程不能僵化地回归到“学生当老师”,然后再造出“新瓶装旧酒”的传授模式。而是要把展示与讨论、评价进行互动组合,让展示张开双翼,让展示的过程体现出为学习动力系统充电的效应。

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是教师像“搬运工”那样把知识从课本搬到学生的头脑中,好的“搬运工”可能效率高点,搬的是精华,差的“搬运工”不仅可能搬错运乱,还可能捡芝麻丢西瓜。“会学”呢,是学生掌握着主动权,主宰着课堂,在老师的引导辅助下,学生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合作解决问题。学生的“学” 和老师的“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把掌握的知识技能有效地运用到学习生活的实践中去。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学”,叶圣陶先生说得更好,“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这是教学理应追求的境界。形象地说,教师应逐渐实现由“抱着学生走”到“扶着学生走”,并最终实现“让学生独立行走”。一般说来,“学会”容易些,而“会学”则相对要难。“学会”关注的是结果,“会学”重视的是过程。遗憾的是体制对教学效果的考查死盯着“学会了没”,而对“会不会学”只强调于虚无的教育理想上,造成了一种尴尬局面:谁都知道“会学”重要,可下的工夫全在“学会”上,这是理想与现实脱节的症结所在,也是学生高分低能的罪魁祸首。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忽视发现和探索,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变成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慧,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它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导致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销蚀,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到了新生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在学生主体中双向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指南》中说过“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这话大有道理。学生不想“鱼”的时候,老师授之以“渔”没大用。可许多老师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无视学生的胃口,一味强调“渔”的重要,硬逼着学生放下球拍去摸“钓竿”,这是育人之道吗?要知道大餐固然美味,但不见得人人都爱它,也不一定符合个人的口味。正确的做法首先是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有思想、有个性、有品位、有差异的“人”。再逐步培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习观、营养观……第三步才是把“大餐”搬到学生面前,让他们去品尝,去挑选,去评价,去烹饪,去享用。在美味佳肴的诱惑下,在人生意义的指引下,在习惯养成的自觉下,学习就是水到渠成,就是自然而然,就会“无须扬鞭自奋蹄”。

理想课堂应该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当我们把所有的问号放飞到人文的天空,会由衷地感叹——生命是一个灿烂的历程,教育是要让每一颗心灵都得以智慧的滋润,是要让每一程人生都充满燃烧的激情。因此,教育不应是“沉重”的,而应是“生动”的;不应是“格式化”的,而应是“多元化”的;不应是“痛苦折磨”,而应是“崇高享受”。校园,是庭院而不是工厂;教育,是育人而不是流水作业;课堂,是师生共建而不是教学对立。课堂是什么?课堂就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课堂就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展示欲,创设条件,营造氛围,让孩子学会,会学,乐学,创学。课堂就是立足学会,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形成智慧。简而言之,课堂必须充盈着情感,来浸润生命!



上一页  [1] [2] 


Tag: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


上一篇:您的孩子还有自习课吗?
《演讲报告:分数从哪里来》相关文章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