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高中文言虚词能力考点例解(二)» 正文

高中文言虚词能力考点例解(二)

[10-18 21:03:12]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语文辅导大全   阅读:8934

概要:[例解] 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焉yan 1.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例解]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2.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例解]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也ye 1.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例解]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2.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 [例解] 表示判断语气。 3.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4.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5.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6.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例解] 表示肯定语气。 7.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8.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 表示疑问语气。 9.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10.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

高中文言虚词能力考点例解(二),标签:语文辅导知识,http://www.wenxue9.com

[例解]   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焉yan

1.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例解]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2.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例解]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也ye

1.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例解]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2.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

[例解]   表示判断语气。

3.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4.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5.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6.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例解]   表示肯定语气。

7.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8.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   表示疑问语气。

9.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10.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解]   表示感叹语气。“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11.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例解]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已yi

1.天下已定,皇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3.牛困人饥日已高。(《卖炭翁》)

[例解]   用作副词。表动作行为、事情的完成或时间的过去,相当于“已经”。

4.有间而身寒,已热如火,至今不可以见寒。(《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5.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6.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指南录〉后序》)

[例解]   表两件事之间相隔时间短暂,常用“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7.夫十月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例解]   表程度很高或过分,常放在形容词之前,相当于“太”。

8.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隆中对》)

9.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版》)

[例解]   用作连词,“已”同“以”,和“来”“后”“东”“西”“上”“下”等结合,表示对时间、范围等的限定。

10.是善恶之分也已。(《荀子.恶性》)

11.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例解]   用作助词。“已”放在句末表示动作行为的既成状态,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语气,相当于“了”;有时“也已”连用,加强语气。有时也表感叹,相当于“啊”。

  

以yi

1.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4.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例解]   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6.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   用作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7.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8.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例解]   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9.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10.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例解]   用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11.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12.(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例解]   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例解]   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15.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16.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17.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例解]   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


上一篇:高中文言虚词能力考点例解(一)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