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 正文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

[10-18 21:03:12]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语文辅导大全   阅读:8807

概要: 五、比较意境的营造 意境,指的是“意”和“境”的统一。“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境”是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事物和环境。抒情诗十分讲究营造意境,讲求情与景,意和境的相融为一,和谐统一。古人谈境界有所谓“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之说。“有我之境”就是一切事物都染上“我”的主观情感,营造出一种天地万物与“我”同悲喜的氛围,这是古典诗词常追求的意境。“无我之境”是一种纯客观性的描写,天地万物、山川草木、写景状物、力求自然。其实,在力求自然的过程中,作者的主观情感不自主地融入到笔下的万物中,何尝又不是一种“有我之境”呢?【例5】2005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日来。 云间连下塌,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逢中遇救,回舟江陵,南游岳阳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分析】这一道题便是比较两句话营造意境的不同。从注释可知,这首诗要抒发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标签:语文辅导知识,http://www.wenxue9.com
   五、比较意境的营造     意境,指的是“意”和“境”的统一。“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境”是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事物和环境。抒情诗十分讲究营造意境,讲求情与景,意和境的相融为一,和谐统一。古人谈境界有所谓“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之说。“有我之境”就是一切事物都染上“我”的主观情感,营造出一种天地万物与“我”同悲喜的氛围,这是古典诗词常追求的意境。“无我之境”是一种纯客观性的描写,天地万物、山川草木、写景状物、力求自然。其实,在力求自然的过程中,作者的主观情感不自主地融入到笔下的万物中,何尝又不是一种“有我之境”呢?   【例5】2005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日来。
    云间连下塌,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逢中遇救,回舟江陵,南游岳阳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分析】这一道题便是比较两句话营造意境的不同。从注释可知,这首诗要抒发的是流放途中的“有我之境”,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欢乐情绪,皆因“流放遇赦”。“雁引”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有我之境”特浓,“愁心”已“去”,自然欢喜;“雁别”一句还是拟人手法,也是“有我之境”,然而“我”之情感如何,却不得而知。两句的优劣,一比自然分明。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日。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以上鉴赏技巧好学好用,学生掌握了鉴赏技巧,便可以在高考诗歌鉴赏中得心应手,获得高分。


上一页  [1] [2] 


Tag: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


上一篇: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方法例析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