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文学常识“风景异”与“人不寐”-读《渔家傲 秋思》» 正文

“风景异”与“人不寐”-读《渔家傲 秋思》

[01-17 14:09:51]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文学常识   阅读:8101

概要:作者: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 杨和平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至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镇守西北边疆。期间,范仲淹写下了一系列以“塞下秋来”开头的《渔家傲》词,但仅有《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流传下来。该词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也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词的上阙写“奇异的风景”,下阕写“人不寐的愁绪”。㈠风景“异”在何处范仲淹是吴县人(今江苏苏州),写作此词时,在其潜意识里,“塞下秋来”的风景“异”,是与其家乡吴地相比较而言的。秋之寒冷。作者开篇第一句用“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西北边塞秋季的风景奇异”。这奇异的风景,地点在边塞,时间是秋天,“秋天一到,边塞的风景就不同了”,季节转换十分迅速,没有江南夏秋的过度,这里,秋天一到,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就进入了冷气逼人的时节。此时,因为寒冷,“衡阳雁去无留意”,雁去衡阳,毫不留恋。此时,秋天刚到,就已经“羌管悠悠霜满地”了。声之悲凉。边塞秋天的风景,表现在声音上尤其“奇异”,充满着悲凉之感。这里奇异的声音有两种。一种是“四面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包括风号

“风景异”与“人不寐”-读《渔家傲 秋思》,标签:文学常识大全,初中文学常识,http://www.wenxue9.com

  作者: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 杨和平

  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至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镇守西北边疆。期间,范仲淹写下了一系列以“塞下秋来”开头的《渔家傲》词,但仅有《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流传下来。该词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也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词的上阙写“奇异的风景”,下阕写“人不寐的愁绪”。

  ㈠风景“异”在何处

  范仲淹是吴县人(今江苏苏州),写作此词时,在其潜意识里,“塞下秋来”的风景“异”,是与其家乡吴地相比较而言的。

  秋之寒冷。作者开篇第一句用“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西北边塞秋季的风景奇异”。这奇异的风景,地点在边塞,时间是秋天,“秋天一到,边塞的风景就不同了”,季节转换十分迅速,没有江南夏秋的过度,这里,秋天一到,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就进入了冷气逼人的时节。此时,因为寒冷,“衡阳雁去无留意”,雁去衡阳,毫不留恋。此时,秋天刚到,就已经“羌管悠悠霜满地”了。

  声之悲凉。边塞秋天的风景,表现在声音上尤其“奇异”,充满着悲凉之感。这里奇异的声音有两种。一种是“四面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包括风号声、马鸣声和羌笛声,李陵《答苏武书》中的句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写的就是这“四面边声”。傍晚来临,孤城四面响起了凄切的呼呼风声、萧萧马鸣和悠悠羌笛,耳朵里充满着凄清悲凉之感。另一种是“军中的号角声”。雁已去衡阳,边地驻军没有去,留在这里,与边地人民紧紧相连。傍晚时刻,“四面边声连角起”,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也随之而起。这里,作者将“四面边声”和“号角声”放在一起,写在这“雁去衡阳”的“秋来边塞”之“声”,显得悲壮、苍凉、感伤。

  城之孤寂。在边塞这一特定地点,秋天这一特定时间,“四面边声连角起”这一特定氛围下,一座孤城,寂寞地立在层峦叠嶂之中,长烟落日之下。“四面边声连角起”,为孤城营造了一个悲壮的听觉环境,各种边塞声响让孤城显得更加寂寞。“千嶂里”,写孤城所在的地势特点,山势起伏,连绵千里,犹如巨大的屏风,因屏障的巨大,城尤显得孤单。“长烟落日”,写孤城为大片烟雾笼罩,被落日余晖浸染,这让孤城有了近黄昏的凄凉。在这样的情景下,孤城“紧闭”,隐隐透出战事吃紧、形势不利的消息。而这,又让城更加地孤寂,甚至是孤立。

  秋天刚到便透着寒气,边声响起即含着凄凉,城门紧闭是孤立的无奈。词的上阙,作者既写“千嶂、长烟、落日、孤城”静景,也写“雁去、边声、号角”动静,既写视觉形象,也写听觉形象,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㈡“人不寐”的原因何在

  身处寒冷的边塞之秋,眼看飞去衡阳的大雁,耳听四面边声的凄切,感受城门紧闭的孤寂,将士们彻夜不能寐!

  “人不寐”的原因。一是思家却不能归。眼看着“雁去衡阳”无留意,将士们却“归无计”,不能归乡与家人团聚,如此的反差(反衬),让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激荡澎湃。“浊酒一杯家万里”,只能借助“一杯”浊酒表达对“万里”之外家乡的思念。“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杯浊酒,怎能消浓浓的万里乡愁?二是欲报国却未建功。“长烟落日孤城闭”,此时此刻,孤城紧闭,战事吃紧,战局不利,想为国戍边杀敌,可功业未成,“燕然未勒”,怎能安心入睡?“燕然未勒归无计”,报国未成,思家未归,内心的矛盾、困惑和愁绪,让将士们夜不能寐!

  “人不寐”的表现。既然夜不能寐,那么,将士们将这种愁绪寄托在什么地方?流露在哪里呢?一是喝一杯浊酒。将士们将对万里之外家乡的思念,因“燕然未勒”而生的苦闷,都融进了“一杯浊酒”里,借助这杯浊酒,来化解心中的愁绪。可是,这愁绪,却因烈酒的烧灼而更加旺盛!二是听边塞音乐。在这不能寐的夜晚,将士们演奏起了“悠悠羌笛”,倾听着笛声中浓浓的思乡情和微微的抱怨声,夜更显漫长了。三是任老泪纵横。喝酒不能解愁,羌笛不能消愁,那么,就任满头的白发疯长吧!就任老泪肆意纵横吧!我们就坚守着这孤城,紧闭着这城门,“春天总会到来的”!

  秋之寒冷,声之悲凉,城之孤寂,在这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夜晚,将士们在渴望报效国家和归乡团聚的矛盾中辗转着,“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Tag: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大全,初中文学常识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文学常识


上一篇:陶渊明的种豆-读《归园田居》(其三)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