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诗词赏析重阳节与重阳节古诗» 正文

重阳节与重阳节古诗

[01-17 13:55:29]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诗词赏析   阅读:8704

概要:作者: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重阳节,又称“踏秋”,时间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九九重阳,是阳数的极盛,而盛极将衰。所以才有登高祈寿的习俗。又有魏文帝《九日与钟繇书》说:“岁月往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重九几乎要“满”了,也就是转折的关头,所以说“天道亏盈而益谦”。重阳节又称“老人节”。“重阳节”是诗人情意勃发的节日。适值此日,诗人生活经历不同,心境感受不一,也就有了多彩的重阳节诗。下面我们选取一些经典的诗作些解析:一、重阳思归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一首诗。当时他的父母兄弟都在华山以东的家乡,他独自一人住在京都长安,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特别是到了像中秋重阳这样的家家团聚的佳节,更是加倍地思念亲人。这首诗就是他在九月九日这个

重阳节与重阳节古诗,标签:初中语文诗词赏析,毛泽东诗词赏析,http://www.wenxue9.com

  作者: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重阳节,又称“踏秋”,时间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

  九九重阳,是阳数的极盛,而盛极将衰。所以才有登高祈寿的习俗。又有魏文帝《九日与钟繇书》说:“岁月往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重九几乎要“满”了,也就是转折的关头,所以说“天道亏盈而益谦”。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重阳节”是诗人情意勃发的节日。适值此日,诗人生活经历不同,心境感受不一,也就有了多彩的重阳节诗。下面我们选取一些经典的诗作些解析:

  一、重阳思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一首诗。当时他的父母兄弟都在华山以东的家乡,他独自一人住在京都长安,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特别是到了像中秋重阳这样的家家团聚的佳节,更是加倍地思念亲人。这首诗就是他在九月九日这个重阳佳节写的。在唐代,重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大家都要到山上去,插戴一种叫做茱萸的香草,还要喝菊花酒,吃重阳糕。诗人远离家乡,举目无亲,当然没有兴致登高,作者只能独坐窗下,暗自思念:此刻,家中的弟兄们都在山上登高游乐,当他们每个人头上都插上茱萸的时候,一定会因为少了作者这个远在他乡的兄弟而挂念,诗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怀念亲人,反倒说弟兄们会因为思念自己而减少节日的欢乐。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月九日登高眺望山川,归心思归烟雾积聚不散。在异乡共同喝着花酒,看见鸿雁天上南来,离家万里之客一同悲伤。

  蜀中九日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这首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二、重阳解忧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像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

  全诗表达登高时交织的抑郁和欣喜情绪,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最终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李白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作者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

  李白诗中说菊花两次遭到采撷,是在暗喻自己的从政经历,以此表达内心的苦闷。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王缙的诗写得愁苦,边地登高,严霜草枯,有无菊花助兴尚不得知,内心更为伤感。


Tag:诗词赏析初中语文诗词赏析,毛泽东诗词赏析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诗词赏析


上一篇:古诗赏析:满江红
《重阳节与重阳节古诗》相关文章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