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伤仲永》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 正文

《伤仲永》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

[10-18 21:02:44]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初中文言文   阅读:8892

概要:附录虚词用法 一词多义“之” 1. 忽啼求之——代词,书写工具。 2. 借旁近与之——人称代词,他,仲永。 3.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仲永写的诗。 4. 邑人奇之——代词,他,仲永。 5. 或以钱币乞之——代词,仲永的诗。 6. 余闻之也久——代词,仲永的事。 7. 于舅家见之——代词,他,仲永。 8.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9. 受之天——代词,通悟。 10. 受之人——兼词,之于。 11.卒之为众人——助词,不译。 “于” 1、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3、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 4、受于人者不至——介词,被,引出动作的对象。 自 并自为其名:自己 还自扬州:从。 闻 余闻之久也 ——动词,听说 不能称前时之闻 ——名词,名声 然 父利其然也 ——代词,这样 泯然众人矣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词类活用意动用法 异——对…感到诧异。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对待。 利——认为…有利可图。 伤——对…感到哀伤。 名词作状语 日——每天 古今异义: 1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

《伤仲永》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标签:初中文言文知识,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wenxue9.com
附录

虚词用法 一词多义

  “之”   1. 忽啼求之——代词,书写工具。   2. 借旁近与之——人称代词,他,仲永。   3.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仲永写的诗。   4. 邑人奇之——代词,他,仲永。   5. 或以钱币乞之——代词,仲永的诗。   6. 余闻之也久——代词,仲永的事。   7. 于舅家见之——代词,他,仲永。   8.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9. 受之天——代词,通悟。   10. 受之人——兼词,之于。   11.卒之为众人——助词,不译。   “于”   1、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3、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   4、受于人者不至——介词,被,引出动作的对象。   自    并自为其名:自己 还自扬州:从。   闻   余闻之久也 ——动词,听说   不能称前时之闻 ——名词,名声   然   父利其然也 ——代词,这样   泯然众人矣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   异——对…感到诧异。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对待。   利——认为…有利可图。   伤——对…感到哀伤。   名词作状语   日——每天   古今异义:   1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2.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3.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众人:平常人,eg:许多人,大家   5.稍稍:渐渐 eg:稍微

通假字

  扳:通“攀”,牵,引   材:通“才”,才能。

古今异义

  稍稍 众人   古意:渐渐。 平常人。   今义:略微。 人很多。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作者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贯、姓名、身份、家世。)仲永生五年(这是虚岁,他其实四岁),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为意,传一乡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观之。自是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只有两年(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指王安石)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终于成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意义:人的天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经过后天的不断的学习。)   一、整体把握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二、问题研究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


上一页  [1] [2] [3] [4]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知识,初中文言文翻译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


上一篇:《五柳先生传》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