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生物教学教改课改提高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正文

提高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03-23 15:00:09]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教改课改   阅读:8607

概要:www.wenxue9.com 4、利用模型建构知识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要使学生参与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通过模型建构教学,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有效掌握知识,而且模型方法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方法,比如:DNA双螺旋结构就是通过模型的方法建立起来的。通过模型建构教学能为学生认识事物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让学生领悟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本人尝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模型建构,不断探究,主动构建生物知识,领悟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比如:必修2《遗传与变异》模块(人教版)“减数分裂”的教学。本节如果直接把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特点呈现给学生,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染色体变化的本质特征。笔者尝试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来完成这部分教学。先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构建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模型,让学生明确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关系,再让学生小组成员合作,用橡皮泥构建“减

提高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标签:生物教改,生物课改,http://www.wenxue9.com

www.wenxue9.com 4、利用模型建构知识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要使学生参与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通过模型建构教学,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有效掌握知识,而且模型方法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方法,比如:DNA双螺旋结构就是通过模型的方法建立起来的。通过模型建构教学能为学生认识事物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让学生领悟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本人尝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模型建构,不断探究,主动构建生物知识,领悟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

比如:必修2《遗传与变异》模块(人教版)“减数分裂”的教学。本节如果直接把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特点呈现给学生,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染色体变化的本质特征。笔者尝试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来完成这部分教学。先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构建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模型,让学生明确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关系,再让学生小组成员合作,用橡皮泥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变化模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了不同的模型,然后各小组在全班展示模型,师生共同展开交流和讨论,对各组构建的模型进行分析,再让学生对自己的模型进行修改。最后用计算机宏观地展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过程,并配以文字描述,进一步建立起思维模型。在这个模型的建构过程中,学生把减数分裂过程中复杂的染色体行为变化加以抽象,概括,主动构建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积极性、创造性,整个课堂变成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素质的过程,使课堂充满活力。

再如:对于“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的教学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模型构建的方法来分析。在学生建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时引导学生分析:是否必须同种颜色表示的染色体的才能组合在一起,或者一定要不同颜色表示的染色体的组合在一起?通过模型建构学生很快就明白在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能够自由组合,因此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体数组成不同,但是配子的染色体数相同。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不但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而且学生学会了探究生物学知识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体会
1、学习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从多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水平才能有效实施新课程。首先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学习心理学知识。教师只有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才能在平时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转变观念,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灵活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人格,品质,学识上给学生可信任感,成为有效教学论下的成功教师。

其次应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这些内容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但是这么多内容要如何选择?那就要认真研究新课标。比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新课标要求能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属于应用水平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把这一部分作为重点,通过这一史实让学生沿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做了一次思维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是在不断探索中发展。

www.wenxue9.com 2、关注学生资源
课堂教学活动面对的是不同个性的学生,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创新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给学生提供足够探索的空间,课堂就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成过程。比如:必修2《遗传与变异》模块(人教版)“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笔者让学生对摩尔根果蝇眼色遗传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学生认为可能存在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同时存在于X染色体上和Y染色体上。这时有的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摩尔根得出的结论是Y染色体上不带有白眼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呢?”如果Y染色体上有等位基因也可以解释实验结果,这个问题的生成很有探究的价值。笔者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每一节课结束之前能否留几分钟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提问,通过这样的交流能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重视教师反思与成长
本校在高一开设生物学课程,每周两节课,笔者教7个班,同样的内容都是要重复讲7遍,每上完一节,回顾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会有很多收获,每一次通过反思,对教学进行改进都能让后面的教学更加成功。比如:必修2《遗传与变异》模块(人教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笔者在第一个班上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无法理解课本45页的图3-6“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为什么会这样?后来想想发现上课过程中没有对“细菌培养技术” 、“噬菌体培养技术” 、“离心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在下一个班上课的时候笔者先引导学生对如何培养细菌,噬菌体做了一个探究,然后再分析这个实验,后来感觉效果明显好很多。

苏格拉底认为:“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生物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要对自己教学实践及时反思,认真分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写一些教后记,及时记录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学生的行为。要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参加市、校教学观摩,认真研究观摩课,博采众长,学习成功的教学经验,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平,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

教学是一门艺术,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要把这种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9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52.
[3] 张汉光,周淑美著.生物学教学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0-98.

上一页  [1] [2] 


Tag:教改课改生物教改,生物课改生物教学 - 教改课改


上一篇:对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