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历史教学高中历史复习资料国共的十年对峙课堂笔记» 正文

国共的十年对峙课堂笔记

[03-23 18:44:14]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   阅读:8338

概要:国共的十年对峙课堂笔记[阶段特征概括]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由对立斗争逐渐走向合作;中共不断探索革命道路,并由幼稚走向成熟;日本侵略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重难点分析]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①、从国民大革命失败到“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即国内阶级矛盾居于主导地位。②、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此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③、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2、中国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1)、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斗争: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张;②、中共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后来发展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又发展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③、中共中央发表“

国共的十年对峙课堂笔记,标签:高中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复习提纲,http://www.wenxue9.com
国共的十年对峙课堂笔记


  [阶段特征概括]
  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由对立斗争逐渐走向合作;中共不断探索革命道路,并由幼稚走向成熟;日本侵略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重难点分析]
  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①、从国民大革命失败到“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即国内阶级矛盾居于主导地位。
  ②、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此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
  ③、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
  2、中国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
  (1)、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斗争: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张;②、中共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后来发展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又发展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③、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④、领导著名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⑤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东北人民自发的抗日斗争: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抗日义勇军,沉重打击了日伪军。
  (3)、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抗日活动:①、冯玉祥在北方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②、蔡廷锴等爱国将领在南方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领导抗日斗争;③、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是这一时期抗日民主运动的最高潮。
  3、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及其原因
  (1)、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①、1922年,中共二大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②、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及时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八七”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出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③、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椎走向成熟的标志。④、1936年,中共又根据国情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政策,由“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
  (2)、成熟的原因:
  ①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②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③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4、“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以及影响
  (1)、原因:
  ①由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所决定的,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②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日本社会以沉重打击。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侵略战争,借以转移国内人民视线,缓和矛盾,并掠夺中国的财富,转嫁经济危机。③当时蒋介石政府正忙于剿灭南方中共的力量,无暇顾及东北,这给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提供有利条件。④美英等西方大国忙于解决自身危机,无暇东顾。
  (2)、影响:
  ①、中日矛盾激化,开始向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方向转化;②、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兴起;③、远东政治格局被打破,华盛顿体系开始瓦解;④、加深了日美之间的矛盾。
  5、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
  蒋介石制定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从表面上看,是以抗日为最终目的,“安内”是为了“攘外”,而这一政策的实质是以反共反人民为目的。蒋介石认为日本是“皮肤之疾”,中共及其红军则是“心腹之患”,对其统治构成了最大繁的威胁。所以,这一政策的实质是对内镇压,对外妥协的卖国政策,这是由其阶级本质决定的。
  6、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异同:
  (1)同:①、背景:革命面临生死关头的危急时刻;②、作用:使革命转危为安。
  (2)异:①、召开:八七会议是在共产国指示下召开,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召开;②、内容:前者是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后者是纠正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③、影响:后者更加深远,是中共成熟的标志。
  7、华北事变的影响
  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③、推动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④、国民党内部进一步分化;⑤、英美由纵容变为抵制日本侵华。
  8、西安事变发生后各派力量的态度
  ①、日本:主张武力解决,乘机扩大侵略;②、英美:主张和平解决,维护其在华利益;
  ③、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积极营救蒋介石,维护自身利益;④、亲日派:主张武力讨伐张杨,置蒋介石于死地,从而取代蒋介石的地位;⑤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9、1931—1936年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特点
  ①、范围广,涉及东北、华北、福建等地;②、各阶级各党派都投身其中;③、抗日与反蒋相结合并进而发展为逼蒋抗日。
  [易错题搜集]
  1、从1927年到1930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根本措施是()

[1] [2]  下一页


Tag:高中历史复习资料高中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复习提纲历史教学 -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


上一篇:人民解放战争课堂笔记
《国共的十年对峙课堂笔记》相关文章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