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历史教学教学设计高二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正文

高二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03-23 17:10:13]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教学设计   阅读:8965

概要: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又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苏联为什么要实现农业集体化?它取得了哪些成就?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1927年12月)(答略)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因此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组织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到1933年,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也有所提高。苏联的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人民生活普遍改善。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中存在不少问题。(用幻灯展示一则材料)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l

高二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标签:高中历史教学案例,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wenxue9.com
  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又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苏联为什么要实现农业集体化?它取得了哪些成就?
  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1927年12月)
  (答略)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因此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组织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到1933年,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也有所提高。苏联的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人民生活普遍改善。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中存在不少问题。(用幻灯展示一则材料)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结合这则材料,请同学们思考:在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要点: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现象的存在,对整个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还带来了哪些严重问题?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问题
  (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第一,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到30年代末40年代初,苏联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第二,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对农业的投资和农业的发展,致使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1936年苏联宪法
  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答: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为什么说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答略)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新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联新宪法所赋予的这些新内容表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建成。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又称为“斯大林模式”,它深刻地影响着苏联的历史和命运,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什么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我们应当怎样来评价它?它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过程中,允许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要点如下。)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是四个字:高度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经济成分单一化。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首先,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二战期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象的。
  其次,正当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双重打击的时候,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苏联,如日出东方给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理想,而且可以变成现实。
  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凋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样样管,统统包,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也不无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迸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斯大林模式对党的政治生活还发生了什么影响?(学生答:导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同学们想一想,个人崇拜产生的根源及其危害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指出)除斯大林个人的原因外,小生产经济和农民意识是产生个人崇拜现象的根源。而斯大林最高领袖地位的牢固确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提高等因素,客观上促成了个人崇拜的盛行。其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得不到纠正,对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1935年-1938年间的大清洗运动是其突出的表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教学设计高中历史教学案例,高中历史教案历史教学 - 教学设计


上一篇:高二历史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教学设计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