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政治教学高中政治论文以全球化视角看邓小平文化观» 正文

以全球化视角看邓小平文化观

[06-27 05:35:55]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高中政治论文   阅读:8334

概要:文化观的核心是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邓小平文化观高屋建瓴,极富科学魅力,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考,大大拓展了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理论与实践空间。这种科学魅力,与其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是分不开的,这就是对全球化的把握。直面时代发展主题和中国具体实际,是邓小平文化观的基本思路。面对全球化浪潮,邓小平以包容性和前瞻性的视野,系统运筹和理性思考了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全面发展,从而建构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现代化思维框架。一对全球化现实与态势的关注,是邓小平文化观的理论起点,也培育着他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广阔视角——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整体性、同步性和协调性。20世纪是有史以来人类社会变化最烈、发展最快的100年,这100年带来最大的成果,若从世界文化发展角度看,其真正历史进步在于世界从此迈入全球化时代。何谓“全球化”?对其内涵的诠释多种多样,但毫无疑问,全球化最本质的东西是“全球意识

以全球化视角看邓小平文化观,标签:高中政治教学论文,高中政治小论文,http://www.wenxue9.com
  
  文化观的核心是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邓小平文化观高屋建瓴,极富科学魅力,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考,大大拓展了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理论与实践空间。这种科学魅力,与其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是分不开的,这就是对全球化的把握。直面时代发展主题和中国具体实际,是邓小平文化观的基本思路。面对全球化浪潮,邓小平以包容性和前瞻性的视野,系统运筹和理性思考了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全面发展,从而建构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现代化思维框架。
  一
  对全球化现实与态势的关注,是邓小平文化观的理论起点,也培育着他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广阔视角——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整体性、同步性和协调性。
  20世纪是有史以来人类社会变化最烈、发展最快的100年,这100年带来最大的成果,若从世界文化发展角度看,其真正历史进步在于世界从此迈入全球化时代。何谓“全球化”?对其内涵的诠释多种多样,但毫无疑问,全球化最本质的东西是“全球意识”,也就是要求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自身文化的同时必须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本身具有重大意义。虽然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中叶对此就曾预言,但是,如此急迫地呼吁“我们都是单一人类家族的一员”,如此现实而自觉地审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正树立起“全球意识”,却发生于20世纪。全球化话题出现的内在动因有三:首先是各民族、各国家互相联系的日益紧密化。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曾指出:“在20世纪的进程中,世界五大洲之间、近两百个国家之间的交融和交往发生了巨大的量的飞跃,同时也发生了重大的质的飞跃……现代交通技术(不仅包括飞机,也包括集装箱运输船和大型油轮)、现代通讯技术、现代贸易技术以及现代金融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P5-6)当年邓小平乘坐日本新干线,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谈到最大的感受是“快”。确实,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络的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把各行各业、各国各地的生产活动与社会交往连在一起,使人与人之间、生产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建立在信息化、科技化之上。其次是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互相依存性日益突出。空间距离的缩小,使经济一体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其触角伸向全球各地,于是人类共生问题也开始紧扣人们的心扉,当“东京股票交易所的股市行情下跌,几秒种后,就会在伦敦、纽约、苏黎世或阿姆斯特丹引起连锁反应”(P5)时,当中东局势的任何微澜都在牵动着世界各国的神经时,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世界所面对的真正的重大问题是人类整体的生存问题。最后,人类文化自身性质也在昭示着国际化的内在必然性。历史学家与文化学家们早已证实,以往由于境遇不同、历史不同、发展的方向不同及步伐不同,产生了不同文明程度的差异,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应是同一的,人类文化受社会与历史的左右,也会走向趋同。一方面,作为社会现象,文化不是孤立与封闭的,不同特质的文化会相互作用与相互交融;另一方面,作为历史现象,文化不是静态与停滞的,风格各异的文化必然会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足迹,不断丰富与完善,不断借鉴与吸收。
www.wenxue9.com
  可见,全球化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过程,而且也必然是政治、社会、文化的综合发展过程。正是基于对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现状、命运、文化价值体系以及人类认知模式的思考,邓小平强调要从世界角度看问题,“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P282)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思想的局限和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在与国际接轨方面非常谨慎,并在研究本国的现状、未来与外部世界的关联互动方面有失偏颇,导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拉开了相当距离。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既有着百废待兴引发的跃跃欲试,也有着历史惯性带来的迷惘困惑,邓小平从世界角度看问题这一宏阔视角,促进了对中国发展问题的思考,使中国现代化建设在观念上有了突破性的更新。中国的发展不能游离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之外,中国的问题只有放到整个全球系统才能得到解释和找到解决的途径。顺此思路,邓小平提出首先要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P105)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任何问题都受这两个问题所左右,中国也不例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趋势,除了给中国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还带来对世界的责任。一方面中国要利用国际环境快速发展自身;另一方面“十亿人的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十亿人的中国坚持和平政策,做到这两条,我们的路就走对了,就可能对人类有比较大的贡献”。(P158)上述论断开拓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
  二
  正因为世界的发展是普遍联系的,因此开放成为当今世界的突出特点。在开放性成为一个时代概念的同时,也呼唤着人们拥有包容的心态与开放的气度。
  其实,开放性同样是一个历史概念,随着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由微弱到强化、由局部到广大。历史证明,一个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主要有两种动力:一是靠自身的创造、更新能力,靠自己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积累与进步;二是靠外来文化的不断补充、丰富、启发、刺激,在与外来文化的磨擦、搏击、竞争、交流、融合中发展壮大自己。后者往往是民族文化加速进步的重要途径。罗素在1922年写的《中西文化比较》中有这样一段话:“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则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廷帝国。”欧洲文明的演进就是这样一种互为接纳的过程。反观中国的情形亦然,尽管由于地理的和政治的原因给吸收异域文明带来诸多障碍,但仍然能看到我们的祖先不倦的寻求与吸纳的足迹,中华灿烂文化有谁能断言没有异域文化的贡献。

[1] [2]  下一页


Tag:高中政治论文高中政治教学论文,高中政治小论文政治教学 - 高中政治论文


上一篇: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国际意识问题
《以全球化视角看邓小平文化观》相关文章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