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语言的知识及其应用》系列讲座讲稿变换句式» 正文

《语言的知识及其应用》系列讲座讲稿变换句式

[10-18 21:03:12]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高考复习资料   阅读:8219

概要: 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儒、道、佛。 【解析】此题考查重组句子的能力。这道题的解答,先要分析“不得改变”的“原意”究竟有几点?这句话,从逻辑关系的顺序看,依次有三层意思:其一,苏轼受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其二,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其三,思想比较复杂。在重组句子时,必须反映这三层意思。接下来分析一下句子结构重组的要求。题目从陈述对象的改变上提出重组的要求。原句是以“苏轼”“他”作主语的,按答题要求,重组必须以“儒、道、佛”作主语。考试时,有的考生没有牢记“保留原意”的要求。答成“由于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的思路非常复杂,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这个答案,把原句的“思想比较复杂”改成了“思想非常复杂”,在程度上有差异,不合要求。对原意的表达有影响的词语不能随意改动。对重组的形式的规定,不能改变。在“儒、道、佛”前面擅自加上“由于”,是不当的。 【答案】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的思想比较复杂,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 第二节 仿用句式 仿用句式指按照要求,仿照列举的句子形

《语言的知识及其应用》系列讲座讲稿变换句式,标签:高考复习计划,http://www.wenxue9.com
   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儒、道、佛。
   【解析】此题考查重组句子的能力。这道题的解答,先要分析“不得改变”的“原意”究竟有几点?这句话,从逻辑关系的顺序看,依次有三层意思:其一,苏轼受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其二,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其三,思想比较复杂。在重组句子时,必须反映这三层意思。接下来分析一下句子结构重组的要求。题目从陈述对象的改变上提出重组的要求。原句是以“苏轼”“他”作主语的,按答题要求,重组必须以“儒、道、佛”作主语。考试时,有的考生没有牢记“保留原意”的要求。答成“由于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的思路非常复杂,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这个答案,把原句的“思想比较复杂”改成了“思想非常复杂”,在程度上有差异,不合要求。对原意的表达有影响的词语不能随意改动。对重组的形式的规定,不能改变。在“儒、道、佛”前面擅自加上“由于”,是不当的。
【答案】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的思想比较复杂,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

第二节 仿用句式
   仿用句式指按照要求,仿照列举的句子形式,以规定的内容造句,能力层级为D级。这是一道综合能力考查题。
   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近年的高考情况来看,仿
用句式是采用主观题形式考试。
   仿用句式从1998年开始每年必考,且不断出现新的题型,所占分值都在3—6分,已经成了语文高考的热点,应该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认识。仿用句式涉及句子内容、句式、修辞、衔接、照应和字数等多方面的要求,其核心是句子内容、句式特点和修辞方法。仿用句式的常见形式是与修辞手法的运用结合起来考查。如1994年出现了反问,1998年是比喻,1999年出现了排比,2000年也是比喻,2001年春季高考同样是比喻,2001年全国题仿写的句子要求用比喻和比拟。2002年要求仿写一首诗歌,其中有四个比喻句和一组排比句。
   2003年北京高考试题则要求按照例句句式,用另一比方评论另一事物。可见,造比喻句和排比句在高考仿写题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解题时要注意:1.弄清题目要求,掌握思考方向。
   2.认真分析原句或例句,弄清原句在以下各方面的特点:(1)把握话题,即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否则便会不合要求。还应把握文句所给定的中心主旨,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应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主旨,循旨联想,遵旨选材,按旨索句。保持仿写的句义与原句句义的一致。(2)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或常式或变式,或陈述或疑问,或祈使或感叹;还要弄清楚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或转折或递进,或因果或假设,或总分或并列等。(3)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仿写句子着重在“运用”上考查修辞格,正符合《考试说明》中提出的“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内容。仿写前应分析给定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比拟,或借代或夸张,或对偶或排比等。(4)注意原句的用词特点和感情基调。仿写的句子同例句色彩要和谐,包括语境色彩和感情色彩。如原句词语的褒贬雅俗,感情的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此外,仿写的句子立意境界要高,要有一定的神韵趣味,要求内容的哲理性和启发性。例1 2003年北京高考题 按照下面句子的句式(若只因为……就……,无异于……)仿写,用另一比方评论另一事物。
   一本书,若只因为是由大出版社印行的就去买它,无异于买一套由好裁缝缝制的却并不一定合身的衣服。
   【解析】此题是考查学生运用句式和修辞的能力。这种题有三个突出特点:①没有规定话题,可以任意选择,但应注意“一本书”三字,暗示话题应选择某一人或事物。
   ②给出了句式要求,要按照 “若只因为……就……,无异于……”的句式仿写。从句式总体来看,这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第一个分句是一个因果关系的紧缩复句,第二分句还存在转折关系,仿写的句子应该符合这个要求。③从内容上看,是对人们某种思想认识或行为的批评否定,这种思想认识或行为具体表现在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仿写的句子也要与这个意思吻合。④针对这种思想认识或行为进行评价时,要运用一个比喻来类比,比喻也应该是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这样,答题自然就比较准确了。
   【答案】1.一个人,若只因为是经常出入于某高等学府就对他崇拜,无异于见庙中泥胎就跪拜但并不一定是叩拜真神。2.对某人,若只因为有著名学府的文凭就认定他是才俊,无异于见鱼目是圆的就珍视却并不一定是珍珠。
   例2 2002年全国高考题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解析】这是一道仿写题,但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仿写题,而相当于诗歌写作题。仿写格局已从句子内部走向外部,从部分走向整体,从单句的简单重复走向语境的全面营造。例子本身是一首精致隽永的诗,仿写的句子也应该追求诗味,尤其是诗的意境。答题时,要借鉴所给句子的写法,重新选择另一事物,通过比喻的形式,再造一个形象。因此,必须对自己所选择的事物有一个整体的构思,要有自己新的创意。此题对仿写的内容没有做任何限制,但从例子来看,本体和喻体各系统中都存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或领属关系。本体中,“海”是层次较高的本体事物(总体意象),“浪花”、“涛声”、“鱼虾、海鸥”是层次低的或领属于海的本体事物(具体意象);喻体中,“字典”是高一层次的喻体事物(总体意象),“部首”“音序”“文字”领属于字典的喻体事物(具体意象)。四个本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意境),四个比喻也要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意境)。选择形象必须符合这个条件,这是此题的难点。另外,仿写时还要组成排比的形式。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计划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


上一篇: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讲义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