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概要:www.wenxue9.com 报拜”。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宗庙祭祀拜祖先,郊祀拜天拜神,以及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都行稽首礼。平辈同级之间,拜迎拜送,拜望,拜谒,行顿首礼。对于卑者的稽首礼,尊者以空首礼答拜。吉拜礼行于各种祠祭,凶拜礼是服三年之丧时所行的礼。上古时席地屈膝而坐,跪拜行礼不象后来那样繁缛复杂,对此应有历史的观点。在周代,贵族中的大宗继承了王位或封国,而小宗、支子只能充任大夫、士,或者降为庶人。宗庙祭祀十分集中地表现出宗法制度的等级差别和尊卑次第。宗族祠堂制度的出现,大致始于南宋。祠堂制是对旧有的宗法制度的补充。一方面,它反映了平民的社会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它也说明人民被更牢固地束缚在封建制度之下。2,冠礼和笄礼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这样才能成为自己部落的正式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五“宗法礼仪”,标签:语文学习,http://www.wenxue9.com宗庙祭祀拜祖先,郊祀拜天拜神,以及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都行稽首礼。平辈同级之间,拜迎拜送,拜望,拜谒,行顿首礼。对于卑者的稽首礼,尊者以空首礼答拜。吉拜礼行于各种祠祭,凶拜礼是服三年之丧时所行的礼。上古时席地屈膝而坐,跪拜行礼不象后来那样繁缛复杂,对此应有历史的观点。
在周代,贵族中的大宗继承了王位或封国,而小宗、支子只能充任大夫、士,或者降为庶人。宗庙祭祀十分集中地表现出宗法制度的等级差别和尊卑次第。宗族祠堂制度的出现,大致始于南宋。祠堂制是对旧有的宗法制度的补充。一方面,它反映了平民的社会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它也说明人民被更牢固地束缚在封建制度之下。
2,冠礼和笄礼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这样才能成为自己部落的正式成员,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务。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的。《礼记·冠义》说,冠礼是“成人之道也”,“将责成人礼焉也”,要按照“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四个方面的礼的规范加以约束,使之成为具有“孝、悌、忠、顺”完美品德的人。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礼经中并无笄礼详文。梁代贺瑒说,笄礼由主妇为笄者结发著笄,由女宾以酒醴礼之。女子到了20岁,虽然还未许嫁,这时也要举行笄礼,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3,丧礼
以《仪礼》的记载为主要依据的中国古代丧礼制度,等级分明。同样是死,说法就尊卑有别,“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丧礼也有不同的等级。
4,避讳
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
⑴国讳:如秦始皇嬴政时,改正月为端月,其父名子楚,《吕氏春秋》就改楚为荆;汉高祖刘邦时,改邦为国。
⑵避圣人、尊者讳:汉淮南王刘安之父刘长,避长而用修;苏轼为避父(苏序)讳,就改序为引,苏辙则改序为叙。
⑶避恶人讳:人自宋后少名浍,我到坟前耻姓秦。
⑷其他忌讳:
古人讳言钱而曰“孔方兄”,讳言大小便曰“更衣、出恭”,讳言死则曰“驾崩、仙逝、坐化、作古”等。
5,年龄称谓
古人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往往有专门的名称。掌握这些常见的称谓,对读书为文当有所裨助。
襁褓:原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