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其实我们想一想,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从来不是彻底分立的,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两个流派,它其实是人格理想的两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个人在发达的时候就要想到天下己任,而一个人在穷途末路困窘于一个不堪境地的时候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这就是君子了。一个君子只有在困境中不断地完善,磨砺自己,然后他走到真正发达的时候,他才有可能去帮助别人。所以我们看中国古代,在孔子之后,经过唐宋,我们能看到诸多名士,他们都是在自己极其穷困潦倒的时候还能做到胸怀天下,这点其实你想来是不可思议的。比如说杜甫,他有一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说自己的家里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那样一片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心中想到的是什么呢?是②“ , ”,想到的是有更多好房子让所有人都住上;再比如说范仲淹,范仲淹说他即使是“处江湖之远”的时候,不可能“居庙堂之高的时候”他要求自己仍然是③
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三年级第二次考试,标签:初中其他教学参考,http://www.wenxue9.com
其实我们想一想,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从来不是彻底分立的,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两个流派,它其实是人格理想的两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个人在发达的时候就要想到天下己任,而一个人在穷途末路困窘于一个不堪境地的时候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这就是君子了。一个君子只有在困境中不断地完善,磨砺自己,然后他走到真正发达的时候,他才有可能去帮助别人。
所以我们看中国古代,在孔子之后,经过唐宋,我们能看到诸多名士,他们都是在自己极其穷困潦倒的时候还能做到胸怀天下,这点其实你想来是不可思议的。比如说杜甫,他有一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说自己的家里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那样一片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心中想到的是什么呢?是②“
, ”,想到的是有更多好房子让所有人都住上;再比如说范仲淹,范仲淹说他即使是“处江湖之远”的时候,不可能“居庙堂之高的时候”他要求自己仍然是③ “ , ”。那么这样一些情怀都是什么呢?就是君子大志。
【乙】在《论语》中说到有多么远的理想,其实它都在一个朴素的起点上。我们要相信思想的力量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力量之一,也就是孔子经常所说的那种“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一个人总在想着自己的衣食,这是不足以担当一个君子、一个士的资格的。①中国的知识分子所要的并不是一种生活的奢侈,但他们一定要心灵悠游上的奢侈。所以有一次孔子要出远门,“子欲居九夷”,因为我们知道他要把他的美政理想布化天下,所以要去未发达地区。临走的时候,学生就劝他,“曰,陋如之何?”学生说,那么一个简陋的破地方,你上那儿干吗去。那么孔子怎么回答,孔子淡淡地说,②“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那么这个“何陋之有”就流传下来,一直到唐代刘禹锡写了《陋室铭》,这是大家都熟悉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在这样短短一篇《陋室铭》里面,把古往今来的名士对于简易、朴素的居住环境的判读全都呈现出来了。 (节选自于丹《论语心得》,有删改)
11、请把甲段中第①句翻译在下面横线上:(2分)
12、根据语言环境,把甲段中所空第②③句默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② , 。
③ , 。
13、甲段中提到的“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分别是孔子和老子,那么还有两个代表人物分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