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同步辅导八年级上同步辅导点评《大自然的语言》的语言» 正文

点评《大自然的语言》的语言

[01-17 23:47:08]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   阅读:8597

概要:《大自然的语言》作为一篇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的说明文,并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用词介绍物候学知识,被编进中学语文教材已有多年。师生们与教材编写者一样对她钟爱有加,特别是展现在我们心中那几幅四季风光的美丽画卷,不由得把它与《春》、《济南的冬天》一并当作优美的审美阅读范本。与此同时,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较之严肃,古板着面孔的说明文确有其难舍的情结。 老教材注明作者竺可桢,新教材则未作署名,只在注释中说明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人教版教材初中第二册57页)说明编写者的认真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比较原文与改文后,发现改文更简洁、生动,许多地方提法科学多了。但仍觉得美中不足。如果用“科学性”、“准确性”来要求本文语言(本该如此),会生出许多疑虑。 本文拟从语言理解、美学、修辞学、逻辑学角度对几处语言略作粗浅点评。浅愚之见,不足为文,但欲求教同仁,并搪塞自己的吹毛求疵与不恭失敬。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第1段)(按

点评《大自然的语言》的语言,标签:八年级上同步学习,http://www.wenxue9.com


《大自然的语言》作为一篇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的说明文,并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用词介绍物候学知识,被编进中学语文教材已有多年。师生们与教材编写者一样对她钟爱有加,特别是展现在我们心中那几幅四季风光的美丽画卷,不由得把它与《春》、《济南的冬天》一并当作优美的审美阅读范本。与此同时,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较之严肃,古板着面孔的说明文确有其难舍的情结。

老教材注明作者竺可桢,新教材则未作署名,只在注释中说明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人教版教材初中第二册57页)说明编写者的认真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比较原文与改文后,发现改文更简洁、生动,许多地方提法科学多了。但仍觉得美中不足。如果用“科学性”、“准确性”来要求本文语言(本该如此),会生出许多疑虑。

本文拟从语言理解、美学、修辞学、逻辑学角度对几处语言略作粗浅点评。浅愚之见,不足为文,但欲求教同仁,并搪塞自己的吹毛求疵与不恭失敬。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第1段)(按:下划线为笔者所加,以下同)    

首先说“孕育”一词。注释中释义为“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这个释义是准确的,但细加推敲,“夏季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似乎不妥,也不符合自然科学规律:“孕”和“育”包括植物果实生长发育的两个阶段。雄花花蕊的花粉传到雌花花蕊的柱头上谓之“孕”,在春季完成。而后授粉的雌花花蕊开始了“育”的过程,直到成熟。即是说,从授粉到果熟蒂落都是植物孕育(酝酿)新事物(果实)的时期。不过因天气、季节原因,夏季是孕育果实的关键时期而已。如果在“时期”前加上“重要”或“关键”的限制词,就消除了疑义,更加准确,其外延指向就明确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要求。

另外,“布谷鸟也来了”在朗读效果上易与上句“燕子翩然归来”照应,因为上句说“归来”,下句紧接着“也来了”,就自然关联,学生往往将“布谷鸟也来了”归入春景,造成后句“于是转入夏季”孤立无援,且不成为完整的主谓句。问题就出在“布谷鸟也来了”后面的句号上。若此改作逗号,使“布谷鸟”与“夏季”自然密合,两个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哀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第1段)

在《教师用书》“课文分析集锦”里关于这几句话的解读就出现了两种矛盾的说法:一、到了秋季,主要选取“果实成熟”、“树叶黄落”、“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等特征来写。而写冬天,则是从深秋“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过渡到“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一句话就成了。(刘镇江《〈大自然的语言〉讲解》)二、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王祚庆《〈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漫谈》)

何以“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一说为秋景,一说为冬景呢?问题就出在课文语言上。刘老师抓住了“准备迎接”,将要来临而未来临需“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还未来临,那么昆虫的销声匿迹,大地的白草枯折自然是深秋之景了;而王老师的理解则侧重标点,(对“销声匿迹”后的句号比较看重)也在意一个“寒”字,“寒冬”即隆冬——冬天最冷的时候,与初冬区别开来,那么“销声匿迹”、“衰草连天”则是初冬景象无疑了。这两种理解仿佛都无大碍,设若就此段四季之景设一考题考查学生,可就无所适从了。

背地里揣测改写者本意可能与王老师不谋而合。但为了避免歧解,将此片段作一小小的改动:“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的寒冬景象。”窃以为比较合理。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第2段)

该句在文中承上启下,教材选编者也相当器重此句。“预习提示”首句就引用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两个短语。《教师用书》“课文说明”也两次引用它证实课文语言“典雅而富有概括性”、“雅致、文气扑面”。(第78-79页)类似工整而上口的短语组合还不少,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衰草连天--风雪载途”“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桃花开--燕子来”……

诗化的语言之所以美,音韵、节奏使然。以上成对的短语读来韵味十足,确实“文气扑面”。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对联(对仗)堪称人类语言的一枝奇葩。汉代刘向有言:“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语法与修辞》规范修辞与艺术修辞中也都有相关规定。近年来,中(高)考都多次碰触此类考题。

为省去冗繁的阐释,我们将原句中“草木荣枯”、“候鸟去来”抠去,而拟出几个待选项并讨论标准答案的定位就会猛然发现该句有一纰漏。且看待选项:

A、 草木荣枯    候鸟去来

B、 候鸟来去    草木枯荣  

C、 草木荣枯    候鸟来去

D、 草木枯荣    候鸟去来

通过比较、筛选,我们发现,C项最佳:“草木”对“候鸟”,“荣”对“来”,“枯”对“去”,符合自然规律。那么D项,先“枯”后“荣”,先“去”后“来”与上段由春到冬的四季更替就有所龃龉了。A项中“荣”对“去”,“枯”对“来”则显然失妥。

 

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第2段)

[1] [2]  下一页


Tag:八年级上同步辅导八年级上同步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


上一篇:析《陋室铭》之“德馨”
《点评《大自然的语言》的语言》相关文章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