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历史教学高中历史复习资料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复习提纲» 正文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复习提纲

[03-23 19:23:28]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   阅读:8116

概要:17、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有关讲话,标着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18、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为主,敌后战场相配合。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1938年10月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要战场。日军实行“三光”,“扫荡”。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结束。19、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重庆召开,“溶共、防共、限共、反共”,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20、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号召全党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而奋斗。21、1945年国民党六大在重庆召开,坚持独裁,准备内战。22、1945年重庆谈判,毛泽东、周恩来参加,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立民主建国的方针。军队国家化和解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复习提纲,标签:高中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复习提纲,http://www.wenxue9.com
  17、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有关讲话,标着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18、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为主,敌后战场相配合。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1938年10月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要战场。日军实行“三光”,“扫荡”。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结束。
  19、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重庆召开,“溶共、防共、限共、反共”,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0、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号召全党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而奋斗。
  21、1945年国民党六大在重庆召开,坚持独裁,准备内战。
  22、1945年重庆谈判,毛泽东、周恩来参加,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立民主建国的方针。军队国家化和解放区政权问题未达成统一。
  23、1946年1月10日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24、1946年6月底蒋介石发动内战:全面进攻——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战略反攻:三军挺进中原——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歼敌150多万)——北平谈判破裂(李宗仁代总统)——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南京。
  25、抗战胜利的意义。(p90)
  
www.wenxue9.com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二十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在北平召开,讨论建立新中国的相关事宜。
  2、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的意义(p95)。
  3、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意义见p96。
  4、1957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在中国确立.
  5、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国家的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十年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恢复与发展。
  6、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1982年中共提出与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
  二十三: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革期间国家的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民主法制建设:首要环节:平反冤假错案,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多次修订1982年宪法,相继出台《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
  4、1989年《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5、1997年“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依法治国”正式写进宪法。
  6、基层民主选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二十四: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2、1984年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1987年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4、台湾问题: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www.wenxue9.com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二十五: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1、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2、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援助、控制欧洲,对抗苏联。
  3、1949年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4、1948年美苏“冷战”第一次高潮——柏林危机。
  5、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约成立。两大军师集团在欧洲的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6、冷战对世界的影响p112.
  7、冷战中的热战:1950-1953朝鲜战争,1961-1975越南战争(特种战争——局部战争),师出无名。
  二十六:世界多极化趋势
  1、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加强政治经济合作: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欧洲货币体系、加强科技合作。影响见p115。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美日欧三足鼎立,经济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
  3、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通过《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二十七: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5年在万隆亚非国际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
  3、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4、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1989年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会晤,中苏关系正常化。
  5、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2002年中国和东盟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二十八: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1990年东西德合并,1991年经互会和华约组织相继解散,1991年八一九事件,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2、缓和与动荡并存,两极格局瓦解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上一页  [1] [2] [3] 


Tag:高中历史复习资料高中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复习提纲历史教学 -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


上一篇:高中历史复习注重三法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